...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常见质量通病、成因及防治措施的论文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7 01:0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7 01:03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分析和主要防治措施 [2009-10-17 02:56]
摘 要:根据多年的制图经验和查询有关资料,并结合现场的施工经验,对住宅工程的现浇楼板裂缝这一常见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防治措施。从四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这四个方面分别是:设计角度、施工技术角度、砼的质量角度、过失弥补的角度。这几个方面,作者均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同时对问题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由于此类问题是作者在工程施工过程和维修保驾工作中比较常见的经历,所以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也是自己的学习过程、经验累积的过程、能力成长的过程。作者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经历对此问题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最后,作者呼吁在施工过程中每个工程管理人员要及时发现并总结导致问题产生的新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
关键词:裂缝;分析;防治
绪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用建筑及住宅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不计其数的办公楼和住宅小区相继建成,人们陆续搬进新居,他们对办公环境和住房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人们对建筑结构的安全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尤其对一些现浇楼板出现的裂缝情况非常关注,担心这些裂缝最终会引发安全事故,因而向建筑质量监督部门投诉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也一直是施工单位和开发商经常面对的质量难题。
问题剖析
对于上述情况,本人也经历不少,尤其是入住后期的维修阶段发生频率较高,根据多个工程的施工和管理经验,也结合一些查找的资料,现从以下几点对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如何防治进行分析:
1 设计中重点加强部位
从工程现浇楼板裂缝发生的部位分析,最常见、最普遍和数量最多的是房屋四周阳角处的房间在离开阳角1米左右,即在楼板的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以及角部放射筋末端或外侧发生45度左右的楼地面斜角裂缝。其原因主要是砼的收缩特性和温差双重作用所引起的,并且愈靠近屋面处的楼层裂缝往往愈大。从设计角度看,现行设计规范侧重于按强度考虑,未充分按温差和混凝土收缩特性等多种因素作综合考虑,配筋量因而达不到要求。
对于外墙转角处的放射形钢筋,根据实践检验,认为作用较小。其原因是放射形钢筋的长度一般不大(约1.2米左右),当阳角处的房间在不按双层双向钢筋加密加强而仍按分离式设置构造负弯矩短筋时,45度的斜向裂缝仍然会向内转移到放射筋的末端或外侧,而当采用了双层双向钢筋加密加强后,纵、横二个方向的钢筋网的合力已能很好地抵抗和防止45度斜角裂缝的发生和转移,并且放射形钢筋往往只有上部一层,在绑扎时常搁置在纵横板面钢筋的上方,导致钢筋交叉重叠,将板面的负弯矩钢筋下压,减少了板面负弯矩钢筋的有效高度,同时浇筑时钢筋弯头容易翘起造成平仓困难,所以建议重点加强加密双层双向钢筋即可。
2 施工中应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楼面裂缝的发生除以阳角45度斜角裂缝为主外,其他还有较常见的就是预理线管及线管集散处。现从施工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并分类采取以下几项主要技术措施。
2.1重点加强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措施
钢筋在楼面砼板中的抗拉受力,起着抵抗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砼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在实际施工中,楼面下层的钢筋网在受到砼垫块及模板的依托下保护层比较容易正确控制,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一直是施工中的一大难题。其原因为: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较软,受到人员踩踏后就立即弯曲、变形、下坠;钢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各工种交叉作业,造成施工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无处落脚后难免被大量踩踏;上层钢筋网的钢筋小马凳设置间距有时过大,甚至不设。
在上述四个原因中,前两条是客观存在,不可能也难于提出措施加以改进(否则楼面负筋用钢量将大大增加,造成浪费)。但后二个原因却在施工中必须大大加以改进,对于最后一个原因,根据大量的施工实践,建议楼面双层双向钢筋(包括分离式配置的负弯矩短筋)必须设置钢筋小马凳,其纵横向间距不应大于700毫米(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2个),特别是对于?准8一类细小钢筋,小马凳的间距应控制在600毫米以内(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3个),才能取得较良好的效果。对于第三条原因,可采取下列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1)在楼梯、通道等频繁和必须的通行处应搭设(或铺设)临时的简易通道,以供必要的施工人员通行。
(2)加强教育和管理,使全体操作人员充分重视保护板面上层负筋的正确位置,必须行走时,应自觉沿钢筋小马凳支撑点通行,不得随意踩踏中间架空部位钢筋。
(3)安排足够数量的钢筋工(一般应不少于3~4人或以上)在砼浇筑前及浇筑中及时进行整修,特别是支座端部受力最大处以及楼面裂缝最容易发生处(四周阳角处、预埋线管处以及大跨度房间处)应重点整修。
2.2预埋线管处的裂缝防治
预埋线管,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散处是截面砼受到较多削弱,从而引起应力集中,容易导致裂缝发生的薄弱部位。当预理线管的直径较小,并且房屋的开间宽度也较小,同时线管的敷设走向又不重于砼的收缩和受拉方向时,一般不会发生楼面裂缝。反之,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大,开间宽度也较大,并且线管的敷设走向又重合于砼的收缩和受拉力向时,就很容易发生楼面裂缝。因此对于较粗的管线或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应增设垂直于线管的短钢筋网加强。根据经验,建议增设的抗裂短钢筋采用?觊6~?觊8,间距≤150,两端的锚固长度应不小于300毫米。
3 商品砼的性能改善
目前已普遍采用泵送商品砼进行浇筑,但受剧烈的市场竞争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导致各商品砼厂商以采用大粉煤灰掺量,低价位、低性能的砼掺加剂,以及细度模数低、含泥量较高的中细砂作为降低价格和成本的主要竞争手段。因此应尽快健全和统一对商品砼厂商的行业管理,促使商品砼厂商转变观念,控制好原材料质量。另一方面使用方在订购商品砼时,应根据工程的不同部位和性质提出对砼品质的明确要求,不能片面压价和追求低价格、低成本而忽视了砼的品质,导致砼性能下降和收缩裂缝增多。同时现场应逐车严格控制好商品砼的坍落度检查,以保证砼熟料的半成品质量。
4 对裂缝的弥补处理
在采取了上述综合性防治措施后,由于各种原因仍可能有少量的楼面裂缝发生。根据经验,楼地面上部的面层一般较厚,可以通过在找平层中增改钢丝网、钢板网或抗裂短钢筋进行加强,并且上部常被木地板等装饰层所遮盖,问题相对较小。但板底则粉刷层较薄,并且通常无吊顶遮盖,更易暴露裂缝,影响美观并引起投诉,所以板底更应妥善处理。板底裂缝宜委托专业加固单位采用复合增强纤维等材料对裂缝作粘贴加强处理,当遇到裂缝较宽、受力较大等特殊情况时,建议采用碳纤维粘贴加强。复合增强纤维的粘贴宽度以350~400毫米为宜,既能起到良好的抗拉裂补强作用,又不影响粉刷和装饰效梁,是目前较理想的裂缝弥补措施。
结束语
关于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的产生原因和防治办法,上面已经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但是随着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的不断更新,新的导致裂缝出现的原因会不断出现,每个工程管理人员都应该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工程管理过程中不断去总结,发现问题并想出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持续建设出真正的精品工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7 01:03
上网查一下,山东省质量通病防治措施通知,可能是2010年13号文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7 01:06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分析和主要防治措施 [2009-10-17 02:56]
摘 要:根据多年的制图经验和查询有关资料,并结合现场的施工经验,对住宅工程的现浇楼板裂缝这一常见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防治措施。从四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这四个方面分别是:设计角度、施工技术角度、砼的质量角度、过失弥补的角度。这几个方面,作者均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同时对问题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由于此类问题是作者在工程施工过程和维修保驾工作中比较常见的经历,所以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也是自己的学习过程、经验累积的过程、能力成长的过程。作者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经历对此问题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最后,作者呼吁在施工过程中每个工程管理人员要及时发现并总结导致问题产生的新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
关键词:裂缝;分析;防治
绪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用建筑及住宅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不计其数的办公楼和住宅小区相继建成,人们陆续搬进新居,他们对办公环境和住房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人们对建筑结构的安全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尤其对一些现浇楼板出现的裂缝情况非常关注,担心这些裂缝最终会引发安全事故,因而向建筑质量监督部门投诉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也一直是施工单位和开发商经常面对的质量难题。
问题剖析
对于上述情况,本人也经历不少,尤其是入住后期的维修阶段发生频率较高,根据多个工程的施工和管理经验,也结合一些查找的资料,现从以下几点对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如何防治进行分析:
1 设计中重点加强部位
从工程现浇楼板裂缝发生的部位分析,最常见、最普遍和数量最多的是房屋四周阳角处的房间在离开阳角1米左右,即在楼板的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以及角部放射筋末端或外侧发生45度左右的楼地面斜角裂缝。其原因主要是砼的收缩特性和温差双重作用所引起的,并且愈靠近屋面处的楼层裂缝往往愈大。从设计角度看,现行设计规范侧重于按强度考虑,未充分按温差和混凝土收缩特性等多种因素作综合考虑,配筋量因而达不到要求。
对于外墙转角处的放射形钢筋,根据实践检验,认为作用较小。其原因是放射形钢筋的长度一般不大(约1.2米左右),当阳角处的房间在不按双层双向钢筋加密加强而仍按分离式设置构造负弯矩短筋时,45度的斜向裂缝仍然会向内转移到放射筋的末端或外侧,而当采用了双层双向钢筋加密加强后,纵、横二个方向的钢筋网的合力已能很好地抵抗和防止45度斜角裂缝的发生和转移,并且放射形钢筋往往只有上部一层,在绑扎时常搁置在纵横板面钢筋的上方,导致钢筋交叉重叠,将板面的负弯矩钢筋下压,减少了板面负弯矩钢筋的有效高度,同时浇筑时钢筋弯头容易翘起造成平仓困难,所以建议重点加强加密双层双向钢筋即可。
2 施工中应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楼面裂缝的发生除以阳角45度斜角裂缝为主外,其他还有较常见的就是预理线管及线管集散处。现从施工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并分类采取以下几项主要技术措施。
2.1重点加强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措施
钢筋在楼面砼板中的抗拉受力,起着抵抗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砼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在实际施工中,楼面下层的钢筋网在受到砼垫块及模板的依托下保护层比较容易正确控制,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一直是施工中的一大难题。其原因为: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较软,受到人员踩踏后就立即弯曲、变形、下坠;钢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各工种交叉作业,造成施工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无处落脚后难免被大量踩踏;上层钢筋网的钢筋小马凳设置间距有时过大,甚至不设。
在上述四个原因中,前两条是客观存在,不可能也难于提出措施加以改进(否则楼面负筋用钢量将大大增加,造成浪费)。但后二个原因却在施工中必须大大加以改进,对于最后一个原因,根据大量的施工实践,建议楼面双层双向钢筋(包括分离式配置的负弯矩短筋)必须设置钢筋小马凳,其纵横向间距不应大于700毫米(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2个),特别是对于?准8一类细小钢筋,小马凳的间距应控制在600毫米以内(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3个),才能取得较良好的效果。对于第三条原因,可采取下列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1)在楼梯、通道等频繁和必须的通行处应搭设(或铺设)临时的简易通道,以供必要的施工人员通行。
(2)加强教育和管理,使全体操作人员充分重视保护板面上层负筋的正确位置,必须行走时,应自觉沿钢筋小马凳支撑点通行,不得随意踩踏中间架空部位钢筋。
(3)安排足够数量的钢筋工(一般应不少于3~4人或以上)在砼浇筑前及浇筑中及时进行整修,特别是支座端部受力最大处以及楼面裂缝最容易发生处(四周阳角处、预埋线管处以及大跨度房间处)应重点整修。
2.2预埋线管处的裂缝防治
预埋线管,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散处是截面砼受到较多削弱,从而引起应力集中,容易导致裂缝发生的薄弱部位。当预理线管的直径较小,并且房屋的开间宽度也较小,同时线管的敷设走向又不重于砼的收缩和受拉方向时,一般不会发生楼面裂缝。反之,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大,开间宽度也较大,并且线管的敷设走向又重合于砼的收缩和受拉力向时,就很容易发生楼面裂缝。因此对于较粗的管线或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应增设垂直于线管的短钢筋网加强。根据经验,建议增设的抗裂短钢筋采用?觊6~?觊8,间距≤150,两端的锚固长度应不小于300毫米。
3 商品砼的性能改善
目前已普遍采用泵送商品砼进行浇筑,但受剧烈的市场竞争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导致各商品砼厂商以采用大粉煤灰掺量,低价位、低性能的砼掺加剂,以及细度模数低、含泥量较高的中细砂作为降低价格和成本的主要竞争手段。因此应尽快健全和统一对商品砼厂商的行业管理,促使商品砼厂商转变观念,控制好原材料质量。另一方面使用方在订购商品砼时,应根据工程的不同部位和性质提出对砼品质的明确要求,不能片面压价和追求低价格、低成本而忽视了砼的品质,导致砼性能下降和收缩裂缝增多。同时现场应逐车严格控制好商品砼的坍落度检查,以保证砼熟料的半成品质量。
4 对裂缝的弥补处理
在采取了上述综合性防治措施后,由于各种原因仍可能有少量的楼面裂缝发生。根据经验,楼地面上部的面层一般较厚,可以通过在找平层中增改钢丝网、钢板网或抗裂短钢筋进行加强,并且上部常被木地板等装饰层所遮盖,问题相对较小。但板底则粉刷层较薄,并且通常无吊顶遮盖,更易暴露裂缝,影响美观并引起投诉,所以板底更应妥善处理。板底裂缝宜委托专业加固单位采用复合增强纤维等材料对裂缝作粘贴加强处理,当遇到裂缝较宽、受力较大等特殊情况时,建议采用碳纤维粘贴加强。复合增强纤维的粘贴宽度以350~400毫米为宜,既能起到良好的抗拉裂补强作用,又不影响粉刷和装饰效梁,是目前较理想的裂缝弥补措施。
结束语
关于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的产生原因和防治办法,上面已经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但是随着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的不断更新,新的导致裂缝出现的原因会不断出现,每个工程管理人员都应该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工程管理过程中不断去总结,发现问题并想出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持续建设出真正的精品工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7 01:08
上网查一下,山东省质量通病防治措施通知,可能是2010年13号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