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校组织了一次数学教研活动,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具体实施新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活动过程是先让所有数学任课教师听四年级一名数学教师<正好是笔者>的一堂公开课,然后所有数学任课教师针对这堂公开课畅谈自己对新课改的认识,对转变教学观念的看法,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结果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褒贬不一,酷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意境。首先我们来看该堂公开课的案例中的几个环节。
一、猜一猜,估一估
师出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模型,让学生猜一猜各个三角形的内和是多少度,学生竞相猜测,大胆发言。
师: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多少度呢?
二、量一量,算一算
让学生画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再算出和,由于测量误差,结果出现了不同三角形甚至同一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虽比较接近但答案不唯一。
师:不同同学测出来的度数都是近似数,都有误差,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有准确值,答案是否唯一呢?
三、想一想,议一议
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寻求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的准确值,师巡视,参与各小组讨论并引导,全班交流。
师:既然我们各小组都想出了自己的好办法,那我们就开始动手操作吧!
四、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
通过各小组操作再讨论,总结出操作程序和最后定论,找出不同方法的小组代表在班内演示,边叙述方法和结论。
法<一>剪——拼图(略)
法<二>折——拼图(略)
全班达到共识后,师生共同总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五、用一用,拓一拓
我会填
<在一个三角形中,∠,∠3﹦25°,∠2﹦°。图(略)
<2>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7,另一个锐角是°。
<3>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个锐角,最多有个直角,最多有个钝角。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师:先独自尝试解决,然后小组交流做法,相互检查,纠正错误。
六、谈一谈,说一说
让学生在小组内谈谈自己在本节的收获,说一说自己的困惑,然后各小组提出本小组的困惑,全班交流。
本节课只是笔者通过借鉴名师点拨以及汲取各级各类优课经验,作了一个大胆的尝试罢了。暂且不谈该节课是否符合课改要求,让我们先来敬听细琢老师们针对该课所引发的争议吧!
A、老师:整节课,学生始终处在一种亢奋状态之中,情绪被激发,课堂被激活,气氛异常热烈,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轻松愉快,“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B、老师:这节课虽是一堂新理念课,但只是花架子,不实用于我们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因为农村孩子受家庭环境、学校各方面配置等因素影响,自身学习素质大多比较差,再加上农村师资队伍薄弱,“戴高帽,套虚路”,到头来,学生什么都没掌握。再者,这种新理念课在农村虽然大力提倡,但只有在评选“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能手”时才用一用,摆一摆,真正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老师还是“穿新鞋,走老路”,习惯于“复习———新授———巩固———作业”这样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流程。农村想彻底搞课改,难呐!
C、老师:像这节课,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互贯穿地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求知,在合作中创新,在质疑中问难。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解,拓宽思路,获取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意识。
D、老师:我也经常尝试新课改,但令人担忧的是,在课堂上异常活跃的学生,面对习题,却紧锁眉头,无能为力;可是按“老模式”上课,学生对习题的解决却是一帆风顺,势如破竹,这是问什么呢?
E、老师:以前的“一支粉笔定课堂,老师讲完学生忙”的教学模式的确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创新意识,站在讲台上的老师现在走向学生,共同来参与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这种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民主”在课堂上却显得“一片混乱”,有些学生在“乱”中探究新知,可也有些学生在“乱”中“乱”,看热闹。课堂改革,有利有弊。
……
且不论熟是谁非,聆听了老师们将信将疑的言论,笔者认为,在农村实施新课程改革,道路漫长而曲折,困难重重,尤其是那种坚如磐石的“老教法”一直禁锢着一些农村教师的头脑,因为知识和技能一直统率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最担心的是知识和技能的弱化,他们认为一堂课成功与否,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该学的东西,是否能顺利地解决习题。但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的整合,既要关注知识、技能,又要关注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这些要求绝不是靠一节课、一学年能完成的,可是,每一节课都必须体现这些目标,才能真正实施新课改,实现教育新跨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