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爱岗敬业、尊重和谐,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2023-04-27 来源:意榕旅游网


爱岗敬业、尊重和谐,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师德师风学习培训讲座

忻州市云中路小学 李耀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 到底什么是师德师风?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教无类…,这都是师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许多领袖、名人都对教师这个光荣而神圣的职业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 “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教师,其知识结构的状况和道德水准的高下,愈来愈成为受关注的焦点。“为人师表”成为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和基础。

一、教师队伍中存在的现象:

1、政治素质不高,缺乏道德素养

部分教师对于日常正面的思想作风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个别教师甚至缺乏一般的个人道德素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反映到精神生活中,引发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冲击着我们社会主义的校园,特别改革开放以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根

基。在一部分教师的心目中发生了变化,他们思想空虚,精神不振,沉醉于享受,只讲金钱不讲奉献,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不闻不问,对领导和组织安排的工作推三阻四,例如:对学校安排的教学工作拈轻怕重,对学校安排的新生拒绝接受或显露浮躁心情,表现为不耐烦。对于身边表现出来的不良现象往往表现自由主义苗头,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漠视态度,有的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有的不注重洁身自好,一见困难就让,缺乏拼搏敢闯的精神,不注重思想品行素质的修炼和意志的磨砺,极大地影响了教师在家长与社会群众中的形象和感染力,也影响了教师在学生中的美好形象。

2、工作作风涣散

部分教师缺乏求真务实工作作风,缺乏良好的师德师风,有的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对错误的东西不批评,不斗争,无故不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等等,在抓教育质量和育人工程方面存在形式主义,片面追求分数,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难题常常会相互抱怨,而且常常是会上不说,会下乱说;当面不说,背后乱说。而教学质量中产生的矛盾又会对学生极尽埋怨、侮辱之能事,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与同事也不能团结协作,教研组于教研组之间、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在人生价值的实现方面,缺乏集体观念和协作观念、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以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3、价值取向不正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随着知识时代、智力时代的到来,学校教师的价值取向也正发生深刻变化。从其主流看,呈健康向上的趋势,自立、竞争、公平、效率时代意识明显增强。但就其发展趋势而言,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人们对利益追求的强

化,部分教师价值取向中的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集体主义思想淡化,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处理事情、思考问题往往从本位主义出发,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于是,少数教师在人生价值观上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工作作风不够扎实,育人意识淡薄。一些教师仅把教师工作当做一种“稳定”的谋生渠道,一个比较铁的“饭碗”。工作中拈轻怕重,“人在曹营心在汉”,热衷于第二职业,“白天上课无精神,夜晚家教激情高”,无心钻研业务,随意停课、调课。缺乏服务和奉献精神。

二、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重中之重。在新的历史时期,公众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而学生们对自己的老师又有什么样的要求呢?

1、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的基础

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我认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是搞好教育的基础。而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基本表现,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一个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关爱学生,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廉洁从教。我国现代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成就。两千年前的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有教无类”,“同在一片蓝天下,孩子们又为何不应该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呢?”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10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虽然我们无法象太阳一样,将自己的光辉撒

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我们却可以象母鸡爱护小鸡一样,关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 这里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对学生如此的关爱,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可?”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那是母鸡都会做的事,如何教育孩子才是一件大事。”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师”的最重要特征。具有爱心和具有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更喜爱前者。青少年学生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会使学生自觉地尊重教师的劳动,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老师合作,向老师袒露自己的思想。那我们如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关爱呢?让我们时常想想教育家们的谆谆告诫:“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2、师生关系主导在教师,

据有关调查表明,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是决定师生关系亲疏的决定因素70%以上的受访问者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在于教师,66%的学生认为自己和班主任的关系还可以,24%的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因为老师和蔼可亲,或是因为自己学习好老师喜欢。只有少量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不太好,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或不守纪律。过去那种认为师生关系情同父子母女的传统认知受到了挑战。而且,师生关系和学生接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联系。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们与班主任的关系出现趋于平淡的趋势,也就是说年级越小、学历较低的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越好。而学历较高的大学生,他们生活学习独立性更强,与教师的接触机会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了解的机会,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与班主任的关系一般。

3、教师应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

高的人文目标。如教师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一名称职的教师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热爱学生的老师最受欢迎.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据有关调查表明,喜欢渊博知识型老师的学生占31%;而喜欢具有师爱型的学生达到53%,他们希望自己的老师温和、可亲,具有爱心。由此可见,在学生们的心中,一个富于爱心的老师远比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更具老师的魅力。学生表示:对有爱心的老师他们会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十分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教师合作,把教师看成是父母亲般的亲人。他们愿意向老师袒露内心世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教育需要师爱。没有师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在德、智、体、美、劳等各项教育中,师爱是基础,是先决条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无私地奉献这种师爱,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又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

4、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其实是师生之间缺乏正确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造成的。其实教师都是本着教书育人的态度来要求学生的,他们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子女来看待,基于恨铁不成钢的想法,教师希望每一位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是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教师本身并不能得到任何的回报。学生应该正确地理解教师的行为,不要产生厌学和反感教师的情绪。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尊重自己的教师的,但

也有少部分学生对教师不是很尊重。(其实学生尊不尊重教师是教师自己造成的。例如,上学期五年二班发生的一件事)所以,要想得到学生的尊重,就必须先尊重学生。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一个有经验教师的为师之道。应当是把学生当作人来看的,当作平等的人,堪与尊敬的人。而不是把学生当成下级,当作可以随意训斥的无知小儿。时下某些老师可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往往自以为尊贵无比,维护师道尊严,不顾学生的颜面。其实这种做法是有失分寸的。俗语道:“人怕敬,鬼怕送”,“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所以,老师对学生不要体罚,不要训斥,不要高高在上,而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堪为师范的人。 学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强烈的。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时挖苦、损伤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把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

5、树立服务意识,创造出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其主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但尊重是相互的。学生是有自己思想和行动自由的独立个体,被平等对待是一大愿望,能得到老师的尊重对学生是极大的精神激励。尊重学生的实质是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一样有尊严、有追求、有独特个性特长、有自我情感的生命个体,从尊重学生出发,建立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角色转换,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要从家长的威严中解放出来,要从唯一正确的师长的假想中醒悟过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成为“孩子们的同志和朋友”。 在学生心灵中栽下一棵尊重的幼

苗,用爱心去浇灌,必将伴随其生命的成长竖起人格的参天大树。“万紫千红随风去,冰心一片载玉壶”,这就是一位普通教师的高风亮节!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想,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平凡而伟大。 “言必行,行必果”,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这一切都基于教师的楷模形象。因此教师要优化自身形象,从树立“以德立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入手,把外树形像与内强素质结合起来,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感召和熏陶学生,提高教育人的可信性;教师在行为、气质、素养甚至仪表上都应提高文明程度,特别要培养对学生的爱心;教师还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都在用行动诠释着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