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金融学院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报告题目: 我国银行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系 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年级专业: 08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 号: *********
* 名: ***
提交日期: 2010年 03月 03日
学生姓名: 彭锡彬 成绩
评语:
评阅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题目:我国银行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及建议
目 录
一、 前言 ……………………………………………………… 1
二、我国银行信息化建设现状……………………………… 2
三、我国银行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
四、完善银行信息化的对策……………………………………4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渐成熟,利用计算机为主的信息化技术已经渐渐为各种行业所使用,而要求准确而迅速地处理大量客户资料和户口资料的我国的银行业更是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便开始了信息化的建设。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国内商业银行对信息化的认识已经上升到战略高度,信息技术不再仅仅被看作是模拟传统手工处理、支持业务运作的辅助工具,而是创造核心竞争力、实现业务变革的助推器。从现实技术环境看,数据大集中完成后,我国银行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框架已经基本构成,各大商业银行基本完成物理和逻辑的数据集中工作,信息系统得到再造。建立统一的业务应用平台,实现经营模式由“以账务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的条件已经成熟。然而,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在技术超前与体制落后的矛盾中艰难前行的,信息化建设每走一步都会遇到一些管理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约束,需要认真面对和不断解决许多现实问题。
信息技术被称为推动现代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均衡器,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改变着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竞争格局。在金融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所推动的信息化建设,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二、我国银行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银行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经过“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 五”上规模,“九五”、“十五”和“十一五”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加之经济体制和金融体 制的改革,银行业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应用于单项业务到开展综合业务,从 单一网点到全国联网,逐步形成了我国银行信息化的基本框架,逐步建立了方便、安全、高效、规范的银行信息化服务体系,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中国银行业全面实现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本情况如下:
(1)建立了初具规模的金融数据通信网的基本构架
通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建成了金融数据通信网的基本构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采用专线或公用电话网为传输介质,建立了各自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全国通信网。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通信网将各个商业银行的数据通信网互联在一起,组成了统一的金融数据通信网的基本框架。
(2)数据集中技术的初步实现
将生产运行集中到现代化的数据中心,将独立发展的各类业务系统统一到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或全功能银行系统中,将多种服务渠道集成至综合应用前置平台中,构建了新的渠道应用支撑环境,基本形成了以综合业务系统、前置系统为核心的基础技术平台;以集中信贷管理系统、数据仓库技术等的顺利推进和应用为标志,IT 的管理决策支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已成为管理决策的关键因素;初步构建了安全技术防范的基本体系。
(3)网上银行得到广泛应用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商业银行开始建设自己的电子银行系统。进入21世纪以后, 伴随着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在国内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工商银行2008年共实现电子银行交易额1029万亿元,其中网上银行交易额89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36%。新增个人网上银行客户1 583万户,企业网上银行376万户,累计分别达到了3908万户和98万户。这说明电子银行已经成为银行服务客户的主渠道之一,也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主战场之一,冲击着银行传统的经营理念。
(4) 面向顾客的服务性银行的信息处理系统的建立
在传统的商业银行竞争活动中,信息技术一直作为后台支持存在,几乎没有直接接触客户和市场的机会,对市场销售的支持,除了提供新的新产品和服务外,没有提供直接的帮助。信息技术可以帮助金融业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形成了核心业务系统和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三、我国银行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整体上看,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银行业对信息技术的利用程度最深。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国内商业银行在硬件设备、业务电子化程度和处理效率等方面已经与发达国家接近。但是,在科技手段保障、促进金融服务和管理科学化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我们还存在很大差距。而且,高端通信产品和大型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严重依赖外资(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大型机的产品市场和服务市场完全由IBM垄断),金融工程、金融数学模型等理论研究刚刚起步。同时,各家银行在信息化建设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问题。
1.信息化建设欠缺统一的战略部署
国内银行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缺位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系统没有整体规划,银行系统开发的“独立性”和“打补丁”问题比较普遍,系统开发与银行的资源状况、银行业务和管理需求、现有的技术环境不能通盘考虑和系统性深入研究,许多开发出的系统比较独立,系统间信息很难共享,系统发挥的效能有限,系统的生命周期短,不能较好地适应银行经营管理的要求。二是信息资源缺乏有效规划。现实中,经常出现数据粒度不一致、编码不一致、数据库标准不一致等问题,信息资源难以共享。三是重技术轻管理。比较注重信息
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开发和产品开发,对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信息化管理制度、信息化标准规范、信息安全管理,以及信息化组织机构的设置与调整、全员信息化培训等方面的规划和管理不够。四是信息化建设与业务流程、管理流程的优化缺乏整体设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之所以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关键是新的系统与传统的业务和管理流程不相符。
2.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定位不够准确,信息技术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从信息技术投入方面看,国内外银行都非常重视。国外银行信息技术投入一般占银行经营费用的10-20%,我国银行业这一比例近年已超过20%。根据调查,2002-2005年中国银行业IT投资规模分别是198亿元、200亿元、212.35亿元、238.2亿元,预计2009年会达到343.53亿元的规模。但是,我国银行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网上银行、分行建设、数据大集中后续系统建设等方面,大部分信息化投资都花在硬件基础设施的购买上,在软件和服务方面的投入较少,从而导致硬件设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资料表明,我国银行业IT投入大约有59%用在硬件基础设备上,软件投入所占比重仅为23%,服务投入更少,只有18%,而国外银行的IT投入,硬件、软件和服务的比例分别为30%、30%、40%。据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银行业IT投入中服务占15.9%,而美国银行业达到了58%。这种投资结构上的错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银行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定位不准确,依然过分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注重开发这些硬件设备的应用,没有真正为银行经营增加价值。同时,从系统开发和建设方面看,目前国内银行计算机应用系统偏重于前台业务操作和后台业务处理,对个性化增值服务、新业务系统的开发支持不够,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经济金融信息的收集、储存、挖掘、分析和应用不够,信息技术在银行管理领域的应用层次较低,许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还处在半信息化状态。
3.对信息化建设的长期性及业务与系统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
2000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将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定位于数据大集中,以期革除分支机构各自为政、客户资源割裂、业务创新严重滞后的弊端。目前,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等银行基本实现了数据大集中,数据大集中也给银行的运作模式、业务流程、组织结构、风控体系、创新机制、营销模式带来了深刻变化。以至于许多人认为,国内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基本到位。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们认为,数据大集中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是从IT架构上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强大平台,其本身并不能解决银行的业务和管理问题。
4.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风险日益突出
近年来,国外许多大型银行因为内部风险管理失当而频频陷入经营困境。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因为安全问题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因抢劫造成损失的上百倍。因此,信息技术在推进商业银行再造,提升银行经营管理效率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管理挑战。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信息技术风险并不因数据集中而减小。数据集中之后,虽然降低了数据传输风险,却增加了系统性风险。原有分散的数据即使丢失,影响也只是一部分,现在集中起来了,任何一个支点上的故障都会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万一遭到攻击、病毒侵袭或自然灾害发生,全国范围的分支机构和几乎所有业务都将受到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可能是毁灭性的。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风险管理是所有银行面临的重要任务。
5.系统的集成化程度不高,跨行业、跨部门网络尚未形成
从银行内部看,近年来银行信息系统越建越复杂,越建越庞大。各银行在机型、系统平台、系统接口、数据标准等方面的不统一,造成分支机构的信息化差距较大,而且正在运行的很多系统之间相互不支持、信息割裂、信息不能共享,形成多个信息孤岛,系统的修补工作非常繁重,信息系统的生命力也呈现很大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庞大系统运行维
护的成本非常高。这不仅给信息交换、系统整合带来了困难,而且也极易形成各种安全隐患。
6.信息技术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从国外经验看,商业银行信息技术的运营与管理是相互分离的。但目前大多数国内银行现行的信息技术部门既具有十分明显的运营商特征,同时又具有明显的行政管理属性,是集运营、管理、监督于一身的技术垄断部门,这样的运行机制蕴藏着很大的运行风险。直到目前为止,许多银行的信息技术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技术故障的分级标准,信息化投入和产出严重不均衡,业务迟延、事故频繁发生等问题时常发生,银行信息化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四、完善银行信息化的对策
面对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需要加快和完善信息化的建设,不断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根据存 在的问题,银行在信息化建设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工作:科学规划银行信息资源、注重产品的 创新、确保银行系统安全以及推进商业智能的应用等。
1、 合理进行信息资源规划
信息资源规划,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 信息,从采集、处理、传输到利用的全面规划。要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 不进行统一的、全面的规划是不可能的。整个信息资源规划的工程分为两步:①需求分析 ;②系统建模。
2、 着眼于金融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善于关注前沿技术动态
金融信息化的根本在于把金融业变成典型的基于信息技术的产业,使信息系统成为金融产业 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和业务操作的基本方式。加快我国金融信息化体系建设,可以考虑“跨 越式发展”,发挥“后发优势”,以提升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保障我国金融体系安全 、稳定运行。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地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银行在价值观念上不同于其 他商业银行,它们通过信息技术来探索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善用信息技术也赋予它们鲜明 的个性。例如花旗银行推出全新的手机银行业务、其个人客户可以在汇丰银行网站查询本人 在其他银行账户的全部信息等,就是迅速应用新技术的具体体现。
3、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努力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
我国银行应该更加重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提高银行内部的运作效率,只有依靠技术进步 ,才能使银行更加方便地管理客户,提高其竞争力。其次应该改善银行的服务质量,加大信 息支出,开展包括存款、贷款、转账、购物等多种网上银行业务,由此为客户提供个性化金 融服务,克服时间、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又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争取在特色产品和局 部业务领域确立商业银行的优势地位。
4、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维护系统安全运行
随着银行信息集中和系统整合,信息安全隐患问题也更为突出,一旦出现问题,银行将面临 巨额资金损失、客户流失甚至引起社会经济的动荡和法律纠纷。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 安全工作,从组织和管理上将信息安全纳入银行的整体发展战略中。同时,根据国际先进商 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实现风险管理技术由定性分析向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转变,以内部评级系统为核心,开发全面风险管理系统,使风险限 额、经济资本、产品定价、绩效考核等各种管理手段与银行风险更加匹配,相互衔接更加紧 密,切实保障信息化服务体系安全、平稳、高效运行。
5、推进商业智能的应用
银行是信息密集型的行业,商业智能应广泛地应用于业务分析、营销管理、风险管理、客户 关系管理等各种领域。银行通过对企业客户生产和计划的完成情况及相关环境数据进行多角 度、多层次的分析,可使其决策者及时掌握企业的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并对制订生产计划 和长远规划提供理论指导。由此能实时地对来自CRM、ERP、SCM等电子支付系统的数据进行 有效的组织、存储和管理;并且能迅速、准确地深入分析上述浩如烟海的数据,从中找出对 决策支持有意义的信息,从而进行及时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做出科学的商业决策。
6、 加强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管理
除了高度重视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育外,银行也要高度重视在职职工的教育与培训, 不断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论来武装职工队伍,提高银行在职职工的技术水平和管 理水平。从20世纪60年代起,发达国家的各大银行,都建立了不同层次的高质量的教育培训中心,每年以其总收入的2%~3%用于职工的培训。美国银行协会主办的各类学院, 每年有6000名银行高级管理人员接受培训,每年还有约30万名银行人员接受不同层次的再教育。这些都值得我国银行借鉴。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中,应主要 着手满足我国商业银行的迫切要求,降低成本、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运行效率、优化业务 流程、支持业务创新并降低风险。重点在于合理进行信息资源规划,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创新 ,推进商业智能的应用,在确保信息系统安全、平稳运行的基础上,使信息技
术成为提升商 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牵引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