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新闻娱乐化”现象研究综述

2022-03-11 来源:意榕旅游网
我国“新闻娱乐化’’现象研究综述 夏临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近年来,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一股汹涌的世界 潮流,特别是伴随着网络的出现,新闻娱乐化现象从西方到 中国,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对新闻娱乐化的研究也已经成为 学界近年来的一个热点课题。本文梳理了国内十几年来对新 闻娱乐化现象的研究文献,从新闻娱乐化的内涵、表现、成 因、影响以及一些应对策略或建议方面进行了归纳和综述。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 研究现状 综述 实 务- 眵露 一、新闻娱乐化现象概述 关于大众媒体的娱乐化现象,可以追溯到诞生于19世 纪的廉价报刊时期,当时,以美国两大报纸《纽约世界报》和 《纽约新闻报》为代表的报业竞争极为激烈,造成了以刊登大 量煽情报道、犯罪新闻和耸人听闻的新闻为特征的“黄色新 闻”的流行,这促使美国现代报业的新闻样式发生了飞速改 变:以煽情主义新闻为基础的“黄色新闻”成为美国大众报刊 的主流新闻样式。 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娱乐化现象萌芽于2O世纪80年代 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为了迎合受众需求,报纸、电视、广播 上的娱乐内容所占比重急剧上升,严肃新闻比重陡然下降。 媒介研究学者本・巴路迪肯认为所谓“新闻娱乐化”就是新闻 被“事件化和激情化地呈现”,“娱乐性题材乔装成新闻”,使 “新闻如同娱乐,以追求轰动效应。”【1 沃纳・赛佛林和小詹姆 斯・坦卡德在2000年所著的《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中 指出,美国电视节目网中的早间新闻,以前是由新闻部门制 作的,现在却归为娱乐部门管理。由娱乐部门制作的早间新 闻节目被称为“信息娱乐”节目,因为它们“不再具有传统意 义上的新闻节目特征,取而代之的是娱乐性特征。”121在20世 纪90年代中后期,西方产生了新闻娱乐化的三大标志性之 作:辛普森杀妻案、前英国王妃戴安娜之死、前美国总统克林 顿的性丑闻案。这三个事件当时都被西方传媒疯狂报道。 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从媒体的角度 来看,最根本的一点是在传媒市场化浪潮席卷全球的环境 下,媒体在选择和制作新闻信息时,传统意义上对新闻价值 的判断标准不断向市场理念妥协,新闻专业主义意义上的严 肃新闻越来越不受受众关心和喜欢,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轻松 东南传播2015年第1期(总第125期) 的、不需深入思考的社会新闻、体育和娱乐新闻被各种媒介 大量传播。这一状况决定了新闻的娱乐化趋向。 二、国内新闻娱乐化研究现状 我国新闻娱乐化现象肇始于《中国青年报》。在1 981年 1月1日,该报首创星期刊,将注重情感描写的“软手法”引入 较少人情味的“硬新闻”中。从此以后,各报刊的周末版、星期 刊盛行,随后在9O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以社会新闻为主的都 市报热潮,极大推进了我国新闻娱乐化的进程,各类媒体纷 起而效尤,特别是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由于网络传播以 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特点,使新闻娱乐化成为了一种更为普遍 的传播现象。 近年来,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一股汹涌的世界潮流,特 别是伴随着网络的出现,由于网络新闻传播的去中心化特 性,新闻娱乐化现象从西方到中国,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随着传媒业逐渐走向市场,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也不 可避免地加入了新闻娱乐化的狂欢大军中。十几年来,“新闻 娱乐化”现象越来越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但目前国内还没 有探讨新闻娱乐化的专著出现。笔者以“新闻娱乐化”为篇名 在CNKI上进行查询,查阅到2000~2014年10月24日共 779篇相关学术论文,2000—2003年只有零散的十几篇,从 2003年起,对新闻娱乐化的研究逐渐变得热门起来,如下图 所示 年代 2o03 2Oo4 2005 2006 2o07 2008 2009 2010 201l 2012 2013 篇数 19 52 56 64 79 64 91 87 72 66 70 笔者对相关论文进行梳理发现,目前我国对新闻娱乐化 现象的研究主要局限在新闻传播、媒介管理这个圈子本身, 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闻娱乐化现象的 表现方式、特征以及成因;2.我国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发展趋势 以及对媒体产生的影响;3.学界和业界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 评价以及相关的建议及应对措施等;4.还有少数文章谈到了 新闻娱乐化现象下的受众心理以及新闻娱乐化对青少年的 影响等。在写作方法上,多采用理论阐述,极少数论文采用了 实证研究,考察受众对新闻娱乐化的看法。关于新闻娱乐化 的研究论文绝大多数出自高校教师及学子还有业界人士之 手,对电视节目和都市报的新闻娱乐化现象表现出了较多的 关注。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兴起,网络新闻娱乐化也日益引起 【三)新闻娱乐化的表现 目前国内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突出表现有以下几点: 了学者和业界人士注意,一些论文考察了网络体育新闻、网 络社会新闻、网络时政新闻等的娱乐化现象。 观点和成果: 1.淡化硬新闻,软新闻比重大大增加。纵观各类媒体的新 笔者归纳总结了国内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研究的主要 闻报道,从一贯较为严肃的报纸到较为自由的网络媒体,那 些轻松愉悦的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占了很大比 例,更不用说那些时尚、汽车、电影以及网络上大量的音视频 2.淡化了宣传角色与功能,初步实现了新闻立场的非官 (一)新闻娱乐化的内涵 ”新闻娱乐化”下定义的是李良荣先生,他认为新闻娱乐化现 关于新闻娱乐化,国内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最早对 资讯以及论坛资讯了。 象不单单是指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上所呈现出的信 方化。由于媒体上的新闻资讯软新闻信息较多,相应地增加 息中,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新闻节目(版面)受 了新闻的趣味性,又由于网络媒体赋予了普通民众较大的言 到冷漠和挤压,并且从新闻节目本身来看,其娱乐性内容的 论自由,多方观点得以较大程度的呈现。媒介融合使各类媒 比重也越来越大,即便是严肃新闻,为了迎合受众,也竭力用 体问相互影响,因此,关于一个新闻事件,呈现在受众面前的 娱乐性来包装。131现在学界引用较多的是林晖的观点,他认为 不再只有一种官方的声音而是有多种声音。比如国内关于转 新闻娱乐化从内容和形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从内容上“新 基因事件的争论持续多时,意见纷争,媒体关于此事的新闻 闻娱乐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流行。”大众传播媒介在 报道也展现了一个“意见的自由市场”的样貌。 制作新闻时,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将 3.重视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关注媒介传播的艺术性和叙 “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 事功能,节目形态灵活丰富。新闻娱乐化现象对媒体的新闻 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 制作理念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贴近受众,获得受 重点。”新闻媒体在选择节目和报道内容时,一方面努力减少 众青睐,各类媒体都努力制作出更为精良更好看的节目。媒 严肃新闻的报道比例,另一方面即便是在报道严肃新闻时, 介技术的发展也提供了这种可能性,比如摄影摄像机器更为 也挖空心思去挖掘出该新闻的娱乐性,以娱乐的视角进行报 先进,媒体工作者也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借鉴、交流,得到更为 道。为了贴近受众,在写作新闻时,媒体最初还只是增加新闻 先进的节目制作技术和更富有创造性的制作理念。特别是电 的人情味和趣味性因素,但是发展到后来,媒体间的竞争也 视新闻,在内容表达和节目形态上都丰富多样,比如河南卫 越来越激烈,各媒体为最大限度地争取受众,在表现手法上 视都市频道有一档“打鱼晒网”的新闻栏目,就是从网络上选 哗众取宠,越来越煽情,突出一些戏剧性和刺激性的方面,走 取热点新闻,配以各种重新制作过的视频、图片、文字等,极 “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4l后来虽有多篇文章对新闻 富个人特色的播音员边播边评,有些评论的观点也很独特, 娱乐化做出不同的界定,但都没有脱出林氏定义的框架。 (二)新闻娱乐化的成因 因此有很高的收视率。 但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新闻娱乐化现象在中国的现 我国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很多学者对此 实社会中却发生了异化:新闻题材越来越随意,新闻立场的 做了论述和研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全球消费主义思潮 表达越来越无原则,新闻的表达技巧走向戏剧化、传奇化:新 的盛行,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使新闻娱乐 闻价值观的扭曲等。其具体表现是:新闻即是娱乐,娱乐也是 化倾向成为必然。2.受众的心理需求(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 新闻。1.各类媒体中娱乐新闻的比例大大增加,甚至是很严肃 型时期,出现了各种社会矛盾,整个社会有一种较为普遍的 很重要的、应该给予优先和重点报道的新闻事件,其地位却 焦虑情绪。虽然媒介受众信息需求的层次不同,但无论哪种 被娱乐新闻所取代,而受众往往也更为关注娱乐事件的报 受众,较之相对严肃和枯燥、毫无新意的“硬新闻”,更愿意接 道。比如2014年4月初演员文章的出轨事件,其媒体报道量 受轻松愉快、较少需要思考、趣味性更强、与自己的生活更为 和受众关注度都远远超过了当时并无结论的马航MH370失 贴近的“软新闻”);大众文化的流行对精英文化的解构:民众 联事件;2.为了迎合受众,为了获取更高的关注度,媒体常常 对媒介的普遍接触:这些都给普通民众追求轻松的娱乐信息 以娱乐的视角来报道非娱乐新闻事件,以娱乐的态度对新闻 创造了条件。3.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相对富足的社会财富, 事件进行评论。而在网络环境下,受众拥有了较大的言论自 相对宽松的言论环境特别是网络言论环境,官方意志的默 由,往往也以娱乐的态度看待严肃的新闻事件。同样以马航 许,是新闻娱乐化得以实现的现实基础。如黄良奇对新闻娱 MH370失联事件为例,很多媒体不去努力挖掘事件的真相, 乐化的成因做了详细解析,他从“传播主体”、“传播受众”、 而是任由各种无根据的猜测广泛传播,网络上也流传着大量 “传播功能和传播载体”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后认为:“娱乐经 关于马航事件的笑话、搞笑视频等。有人发出感概:“观马航 济的发展推动了传媒走向娱乐化,受众接近权的实现、心绪 新闻有感:追了几天鸿篇巨制的连续剧,一开始以为是灾难 转换以及人际关系效用的需要等加速了娱乐化的进程t51。” 片,第二天变悬疑片,立即改科幻片,证实是个恐怖片,无法 2015 ̄1期(总第125 ̄) l东南传播 预测是不是战争片。”对严肃的新闻事件的戏剧化报道说明 强自律,“面对市场竞争,为了争取受众的最大化,首先要尊 新闻媒体已经偏离了自己的方向,在娱乐化的道路上越走越 重受众的消费心理,在新闻题材上选取大多数人感兴趣的东 远。 西,要符合新闻传播原则,但也要分清楚通俗化和庸俗化的 差别。”㈣ (四)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评价 国内关于新闻娱乐化的研究较多关注了电视新闻娱乐 3作为受众,也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和欣赏水平, 化现象以及都市报、网络新闻娱乐化现象,主要关注的是社 自觉地不去关注那些内容低下媚俗的信息,特别是在社交媒 会新闻娱乐化、体育新闻娱乐化、以及时政新闻娱乐化现象 体时代,网络信息的传播更为便捷迅速,受众不要借助于微 等。关于新闻娱乐化现象,研究者虽然提出了这种现象有其 博、微信、QQ、论坛、社区等对不良新闻信息的传播推波助 正面影响,比如满足受众需求;促进媒体发展;给媒体带来经 澜。近年来,网络新闻的娱乐化现象尤为突出,但是媒体技术 济效益;促进社会文化发展和进步:提升民众社会参与和交 的进步,只是给人类提供了娱乐的可能性,要改变新闻娱乐 往等。给出正面评价的以业界人士居多。但关于新闻娱乐化, 化现象,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改变“人”着手,而不是改变媒介。 国内的评价以负面为主。研究者认为:新闻娱乐化消解了传 提升受众媒介素养,培养受众主人翁意识,不仅有利于受众 统的严肃文化:使媒体教化功能弱化,娱乐功能强化,使其丧 自身规避网络新闻娱乐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而且可以借助 91,从而对新闻娱乐化趋向起 失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一味追求经济效益造成低俗信息泛 受众的力量来监测娱乐化走势1滥,恶化社会风气,也损害媒体公信力。如刘艳凤认为“娱乐 到一定的纠正作用。 化使新闻内容滑向媚俗,媒体自身的权威、公信力、专业精神 也在娱乐中解构。”[61 实 务 探 索 三、结语 新闻娱乐化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现象,需要用联系的、 发展的眼光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纵观中国这十多年 (五)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应对措施 发现学界的研究多关注“媒体发展”和“受众 针对新闻娱乐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者提出来一系列 来的相关研究,I 新 爵 采 应对措施和建议。现有的研究主要强调,要应对愈演愈烈的 精神”两方面,且多是一些非常微观的对具体现象的浅层分 新闻娱乐化现象,政府、媒体和受众三个方面都应该做出努 析,而并没有人将其放在社会转型和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去进 力,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行研究。我国关于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研究成果,总体来看还 研究的角度较为单一,多集中在该现象的成因、表 1.从政府方面来看,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制定相应的法律 比较单薄,法规来规范与约束媒体和受众的行为。在我国,媒体的性质 现、特征以及应对措施上;涉及到的学科范围也很小,虽有极 但是极为浅 具有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双重属性,虽然20世纪8O年代后 少数论文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进行了论述,期以来,中国传媒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出现了众多功能定 显。作为一种目前已经很普遍的社会现象,我国对新闻娱乐 位和受众定位不同的媒体,(除了担任“喉舌”功能的媒体外, 还有承担了更多娱乐功能以及介绍专业知识的非“喉舌”媒 体。)但不管哪种媒体(除个别民主党派媒体外),政府对传媒 化现象的研究尤显不够深入和充分。 业的领导地位没有改变。党领导下的新闻媒体要求媒体自觉 接受党的领导,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因此,我国政府 享有对媒体的监管的权利。政府的监督作用体现在三个方 面:即优化舆论导向手段,建立健全大众传媒业的法制法规, 加强新闻行业的他律: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管及加大对违规 媒体和个人的处罚力度等171。另外,政府应从我国转型期的社 会实际出发,从媒体的实际运营状况出发,改变以前硬性调 控的模式,探索更为灵活有效的舆论监管调控的方式方法, 才有助于改变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状。 2.就大众传媒而言,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从 事经营活动。媒体虽然拥有自己的经营目标,但其本是社会 公器,因此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理应受到公共性 和公益性的制约。媒体首先应保证其社会效益,然后才是经 济价值,要努力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较好的平衡点;在制作 和传播新闻信息时,媒体要正确处理新闻与娱乐的关系;媒 体要遵守新闻规律,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增 东南传播2015年第1期c.me, ̄g 125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