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弗兰肯斯坦》的叙事艺术论析

2020-05-09 来源:意榕旅游网
第40卷 第4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ol.40 No.4 2019年4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pr.2019

《弗兰肯斯坦》的叙事艺术论析

刘双丽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161005)

摘 要: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开创了现代科幻小说创作之路,其小说创作的主题超前性令后世钦佩,更因为叙事技巧独特性让人大开眼界。在叙事技巧上,小说打破传统单一线性叙事结构,采用镶嵌式故事结构,此外,小说中还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方法,将三个叙述者“我”巧妙融合故事,用多重叙事视角构建了一个同心圆式叙述空间。同时,重复性叙事都给予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叙述视角;叙述空间;叙事技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9)04-0036-02

DOI:10.16336/j.cnki.cn43-1459/z.2019.04.011

玛丽·雪莱为现代科幻小说创作的鼻祖,她创作的《弗兰肯斯坦》集合科幻性与哥特浪漫主义于一体,小说创作主题无不彰显其思想的深刻性与高远的先见性而令人后世赞叹不已。在叙事艺术上,她打破了传统单一线性叙事结构,用多重复调叙述结构来诠释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而玛丽·雪莱却对怪物在最终命运却没有交代清楚。歌德采用体裁欧洲书信体格式,玛丽·雪莱采用三重同圆形式的书信体模式。[1]

(三)大量诗话引用

巴赫金论述道:“引述小说的杂言,借助他人之话说出他人之意,最终表达出作者真实意愿。”这种话语无疑产生出一种双簧效果,一席话语为文中两个人服务,同时小说的思想也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意向:一种意向是小说主人公自身思想,另一种折射出作者思想意识。小说之中这类对话彰显出两种不同声音、不同情态,而且作者有效将这两种声音联系在一起一直互相呼应、对话,最终形成小说内在对话声音。

在《弗兰肯斯坦》中,玛丽·雪莱引用著名诗人的名篇话语来转述其要表达意思。当她暗示亨利·克勒瓦尔的命运发展,她转述华兹华斯诗句,在小说之中仿佛能看到玛丽·雪莱与华兹华斯进行直接的对话,所引用的诗句与小说中情节发展形成一定的对比,从而形成一定故事张力,因此读者在小说之中感受玛丽·雪莱反驳浪漫主义,认为自然根本不是浪漫主义者想象那样会使人安逸舒适。另一面,弗兰肯斯坦十分急切把自身那套科学理与“古船夫咏”相提并论,同时他以劝诫口吻精心铺排引用“墓园挽歌”。玛丽·雪莱用这样方式借助弗兰肯斯坦的口吻与同时代诗人建立起一种对话关系,由此与文本创造的人物进行交谈,他们穿越不同时代,将不同国界与读者建立起桥梁,最终使得小说产生一种异曲同工的效果。

一 镶嵌画重叠式叙述结构

(一)小说互文性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使用在任何文本就像一幅马赛克的镶嵌画,以吸收其他文本文化,构成文本的叙事语言,同时文本之中的每个语言符号与文本之外的符号进行关联。任何文本不是独立创造,而是对以前文本不断进行改写、模仿、转化、缝接,从这个层面来看《弗兰肯斯坦》具有浓厚互文性色彩,让人物之间对话呈现一种隐含内在性。同时玛丽·雪莱还选用引文、典故、原型等文本互相牵涉,创造出一种错综复杂立体结构。在这个文学空间里,文本不是一种独立封闭体系,它打破时间和空间,用互文性进行文学内在对话。

(二)借《少年维特之烦恼》作文本叙事结构支撑 《弗兰肯斯坦》暗指多部文学作品,其中一部就是《少年维特之烦恼》。《弗兰肯斯坦》其中人物关系定位和文本叙述结构与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有很多相似性。如,维克多·维特以自我为中心从而内心变异,无法建立正常社交关系,但是他却得到爱。而弗兰肯斯坦备受家人宠溺,只有小说之中怪物被剥夺了与人正常社交权利,因为他过于丑陋而非他内在品质。经过这样对比之下,男性内心扭曲都可被世人同情,但是怪物哪怕外在丑陋内心善良,也会沦落为无名他人。歌德在小说结尾之处用维特之死来交代人物结局,

二 不稳定叙述空间

《弗兰肯斯坦》能成为一部文学经典,其辗转迂回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更在于小说独特的叙事结构组成一个不稳定叙述空间。由探险家沃尔顿给他姐姐萨维尔夫人四封书信中叙事文本,这封信包含叙述层面,包含三重故事叙述层面是以第一人称视角为主同时多重视角进行转换,融合小说在叙事设置采取独特的手法,将前后故事情节

                                                             收稿日期:2019―02―27

作者简介:刘双丽(1977-),女,黑龙江龙沙人,硕士,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36 

巧妙连接在一起。

(一)由第一人称视角建构三层叙述结构

然使用第一人称叙述优势在于增强小说内容真实感,《弗兰肯斯坦》中采用书信形式叙述的内容带有明显私人化色彩。小说第一叙述人探险家沃尔顿,他以笔记形式展现出所有故事,不过沃尔顿多次强调这是弗兰肯斯坦全程补充和整理。全文上下有三层叙述层次有着明确前后发展过程。第一层叙述层次小说第一章到第十章作者将叙述者交给了沃尔顿,这使得沃尔顿变成第一叙述者的“我”讲述自己自身经历,接下来讲述他自身的航海经历,很自然转述他在北极遇到疲惫不堪的弗兰肯斯坦,通过聊天让弗兰肯斯坦开始回忆过痛苦的过去。

第二个叙述层次是第十一章到十六章,这里叙述者变为怪物,怪物叙述自身遭遇,从他诞生之日开始,饱尝了人间酸甜苦辣。小说从怪物的角度讲述自己是如何被世人欺凌,过着食不果腹、饥寒交迫的生活但是他最终还是被遗弃,被迫走向复仇之路。小说从十七章开始到二十四章转为弗兰肯斯坦叙述者,描写出弗兰肯斯坦与怪物之间复仇和反复仇之间生死搏斗。通篇以三个叙述者以“我”的身份叙述自身的经历和思想意识,不仅让读者清晰的认识了解故事的情节,而且也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立体空间。

[2]

(二)小说中多重人称叙事转变

《佛兰肯斯坦》这部作品结构十分立体,因此在作品之中叙事人称也转变也比较频繁。这种叙事人物的转换上,这种层层叠加立体结构会在作品之中起着十分独特的作用。小说使用第一人称叙事会产生一些“空白”和“盲点”,当下一个叙述者在讲述时会填补这些“空白。佛兰肯斯坦在和沃尔顿船长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并未叙述怪物为何伤害无辜的群众,当这个疑问在怪物自我陈述时得到解答。怪物怨恨弗兰肯斯坦答应再创造一个同伴给他但却失信,这里的缘由也由弗兰肯斯坦的叙述。正是这种叙述人巧妙转换,三种叙述人称在文学内容相互弥补,让故事更为完整清晰,让读者产生的疑问得到有效解决。

作品在叙述人称上的转变会让文学的叙述视角发生变化,从而对故事讲述的内容和叙事视角会产生一定变化。这种叙述角度变化时可以影响读者对于作品的定位,因为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会根据自身经验,让自己进入特定的情感状态。当佛兰肯斯坦作为叙述者出现时,他讲述怪物创作的整个过程,讲述自己如何被怪物追逐,差点丢掉自己性命。当沃尔顿船长在小说的开始就把佛兰肯斯坦当做自己亲密的伙伴时,因此他叙述也有着明显偏向性,这就会导致读者更多同情佛兰肯斯坦,对于怪物所作所为更为憎恨。当读者读到怪物自述的部分,写出了怪物不幸的遭遇,这不免让读者站在怪物自身角度去思考,把一种怜悯之情投向怪物。读者的情感走向与作者的思想流向有时有一致也难免有不一致,正是由于读者的参与性让作品获得巨大艺术张力使得读者能够继续阅读下去。这种叙述视角的变化,也会让读者获得情感上的熏陶,最终感知作品的真实内蕴,因此作家使用这

 种叙述视角变化在潜移默化中帮助读者完成对整部作品主题的理解。[3]

(三)时间倒叙

在《弗兰肯斯坦》中采用“时间倒叙”现象十分明显。小说一开篇第一句话,就表明外航探险沃尔登转述其姐姐饱满倒序意味,并用潜台词式开端告诉姐姐后面要发生灾难式的故事。在一开头就紧抓读者的内心让读者产生兴奋与对恐怖故事期待心理。从小说整个叙述主线来说其时间倒错,在一些小说细节处理上,作者也会使用叙述的倒序。比如在弗兰肯斯坦放弃第二次实验之后,怪物就彻底与之断绝关系,这种叙述状态一直持续到小说第二十章。在这里之后怪物只有在行凶作恶时才会出现,小说显示他的思想和行踪完全不明。而这些悬念直到小说最后才由怪物讲述出来。这样的安排,一方面顺应小说剧情的走向,另一方面将小说最值得深思部分放在小说最后,让人回味无穷。[4]

(四)重复叙事

重复叙事在热奈特理论之中体现多次重复叙事,发生一次叙述一次,发生多次叙述多次,发生多次叙述一次,发生一次叙述多次。在《弗兰肯斯坦》当中,也存在着发生一次叙述多次的重复叙事方式。如弗兰肯斯坦多次强调自身童年有多么不幸,对着沃尔登一次又一次重复叙述,甚至连自身都说“亲爱的朋友,我恐怕像这样絮絮叨叨地倾述这样生活场景,你早就惹人厌弃了吧。”再如弗兰肯斯坦在第一章和二十章提起爱妻伊丽莎白之死,这件事情在他的心中阴影可见一斑。从整部小说来看,不断重复悲伤的事情也增加故事悲剧性,同时给沃尔登留下虽“命运坎坷却令人钦佩”的印象;而对读者而言则更能强烈体会到弗兰肯斯坦内心的痛苦和复仇之心。

三 结 语

玛丽·雪莱在小说《弗兰肯斯坦》打破了传统叙事结构,运用独特镶嵌式叙事结构,将三大叙事主体巧妙转化在一起,让不同人物之间经历互相独立又相对统一。第一人称视角叙述形式实现了与读者阅读心理同步进行,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性。巧妙的叙事时间设置和重复性叙事手法实现小说叙事艺术重现,这部小说当之无愧成为文学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徐玉萍.《弗兰肯斯坦》——一幅马赛克镶嵌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6).

[2]李伟昉《.弗兰肯斯坦》叙事艺术论[J].外国文学研究,2005, (3).

[3]张陆《.弗兰肯斯坦》叙事人称特点探究[J].文学教育,2009, (11).

[4]马笑春.浅议《弗兰肯斯坦》的叙事时间艺术[J].大众文艺, 2009,(10).

(责任编校:周欣)

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