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启、读、议、讲、记、练、结” 结构教学法
“启、读、议、讲、记、练、结”结构教学法
“启、读、议、讲、记、练、结”结构教学法以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宗旨,尽可能在课堂四十五分钟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在以教师为主导方面,授课前教师要统揽全局,处理好教材,勾画出知识结构网络图,上课时要围绕教材提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查阅资料,讨论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在以学生为主体方面,主要体现一切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学生要认真阅读、熟悉教材,上课时主动获取知识,注意方法论的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索,积极参加课堂讨论,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整体化,并学会运用。
“启、读、议、讲、记、练、结”结构教学法课堂教学的开始就是“启”。所谓“启”,是指启发性设问,教师通过设问,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阅读教材、议论教材、边读、边想、边议,达到对所学新知识的初步了解,并留下一些疑难问题以待进一步解决,这就是所谓的“读”和“议”。所谓“讲”,即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达到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所要阐述的事理的高度认知。接下来,在教师的指导下,促使强化记忆并学会一些记忆的方法,譬如一些文学常识、名言警句、段章词汇(时间不允许可以课下另抽时间,但课堂应有一些时间)的记忆,即所谓的“记”。接着是“练”,即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当堂所学知识及时做练习,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做到当堂消化,当堂吸收。最后是“结”,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把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系统化、结论化总结,是理顺知识、强化记忆,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的最后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力求做到:“启”是开始,“读”是基础,“议”是关键,“讲”是解疑,“记”是积累,“练”是应用,“结”是整理,教师的指导贯穿始终。
[基本观点] “启、读、议、讲、记、练、结”结构教学法的基本
观点是: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教学的性质决定于教学结构;教学过程必须而且尽可能做到最优化;发展学生思维是教学的核心。这种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探索新的知识,点拨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走出学习的误区,营造一个愉悦、宽松、合作、共振的课堂教学气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健康身心、卓越智能、合格加特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
[理论依据] “学生是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1998年第1期《教育研究与美德》)。“启、读、议、讲、记、练、结”结构教学法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以中学生心理特征为依据,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并重论为方法论,以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相融关系,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及其组合最优化为基本特征。
[可行性分析] 教学过程不同于一般的认识过程。一般的认识过程,人是主体,客观世界是客体,主、客关系比较简单。而教学过程因包涵着三个基本因素,即教师、教材、学生,这就使得教学过程中的主客关系复杂得多。从教师角度来讲,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材也是客体。教师要教好课,就必须设法解决好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的矛盾,这就是教师主导论。从学生角度来讲,学生是认识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学生作为主体作用于教材、教师这两个客体,学生不仅学习研究教材,也在研究学习教师,从这一点来说就是学生主体说。也可以这样说,即将教师和学生作为一个复合体,那么教材就是客体。由于教学过程存在着复杂的主客关系,因此,我们应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整个教学过程,全面把握教学过程的实质。教师主导论主要从教师的主体角度片面认识教学过程的实质,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说主要从学生的主体角度片面认识教学过程的实质,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二者都具有片面性,都没有完全把握教学过程的实质和规律。而主导、主体并重论较为全面,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应既重视发挥教师的
主导作用,也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读、议、讲、记、练、结”结构教学法符合主导、主体并重论这一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有利于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使师生双方有机、协调地贯穿于整个学过程。
为什么说“启、读、议、讲、记、练、结”结构教学法科学合理?因为这种教学法顺应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各个阶段要求,合乎学生掌握知识的客观规律。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
感知阶段是学生在掌握旧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经教师的启发、诱导,加上自己读、思、议等活动对所学教材初步上升到理性阶段。理解阶段一般是经教师的重点讲解,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达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巩固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及时记忆所学的新知识。当然,记忆还可以通过课外得到更深层次的强化。但是,课堂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记忆时间,并指导其记忆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记忆是理解到运用的中介,掌握知识不只是为了理解的需要,更是为了应用的需要,正如一台电脑没有输入程序就不会工作一样,人脑不记忆,知识的运用也就谈不上。另外,从培养能力角度讲,巩固阶段不仅发展学生的记忆力,由于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分类,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重视记忆这一巩固环节。运用阶段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并培养综合能力、概括能力、创造能力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教师要注重变式的运用,并在重视学生应用知识正确性、准确性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运用知识的速度和效率。当然,上述四个阶段并非如上典排列,可依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但作为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而言,应注意学生掌握知识诸阶段的完整性。具体教学中,一般来说,感知和理解阶段问题不大,巩固和运用阶段则较难落实。所以,有些教师课讲的不错,学生也听懂了,但课后一问学生则三不知,这就是教学效果没有落到实处。“启、读、议、讲、记、练、结”结构教学法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各个阶段得以完整的落实,保证了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
“启、读、议、讲、记、练、结”结构教学法之所以科学合理,还在于它充分体现了教学方法应包括指导法这一现代教学原理。传统教
学中教师只管完成授课任务,不注重对学生自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素质教育和一些现代教学方法论都强调要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应包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学会观察、记忆、思考、运用和操作等方法。而“启、读、议、讲、记、练、结”结构教学法正是体现了教法应包括指导学生学法这一现代教学法原理,也是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所在。
综上所述,“启、读、议、讲、记、练、结”结构教学法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的。
[适用范围] “启、读、议、讲、记、练、结”结构教学法基本上适用于学生的各个学习阶段。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把这一教学法作为一个僵化的模式去到处套用。随着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的变化,随着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科的不同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的变化,“启、读、议、讲、记、练、结”结构教学法也必然要有灵活多样的“变式”。但是,不管“启、读、议、讲、记、练、结”结构教学法的适应性有多么广泛,它都应符合评定教学法优劣的根本标准----最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能达到学生智能最优化的发展。例如,用“启、读、议、讲、记、练、结”结构教学法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生可以首先自学、预习,发现和提出难点;学习体育、音乐、美术可以首先练习动作,模仿教师的示范,发现自己的难点,然后,学生经过议论,质疑,经过教师的指导,讲解和示范,学生的疑难得到解决,很快便完成了从理解知识向转化技能方向发展。[适应课型] “启、读、议、讲、记、练、结”结构教学法一般适用于讲授新课,对其它类型的课,应因课制宜,灵活运用,不可生搬硬套。譬如技能训练课、趣味习题课等本身就是训练课,它注重的就是“议”和“练”,其它结构则可适当从简和从略,但必须注意的是“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议”(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要积极巡视课堂,发现共性问题,辅导学生,指导学生,顾及全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施程序与方法] “启、读、议、讲、记、练、结”结构教学法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为实例,其基本实施程序和结构如下:
(一)、“启”
“启”就是启发思维,是“启、读、议、讲、记、练、结”课堂结构教学法的开始。教师通过启发性设问,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提出课题的矛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大脑处于最佳接收状态,属思维的启动阶段。具体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划分“启发研究过程”、选择“探究点”,精心设计适合学生水平层次的有机联系的问题、素材,另外,教师的表情、态度、语调、节奏等要与课堂内容配合一致。
就“启”这一阶段,教师还要适时采取诸如情景、权威、游戏、猜谜、手势、表情、眼神、色彩、声调、音乐与节拍等这些情绪刺激和外围知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情绪体验,创造适宜于有效发挥学生学习潜力的学习气氛。
如学习新课《荆轲刺秦王》。教师一上讲台,不告诉学生讲什么,而先在黑板上写下一首诗,让学生用一分钟时间诵读: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然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此地”指何地?谁别燕丹?作者称颂的“壮士”又是谁?学生思考片刻,教师再亮出“底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节选自《战国策》的《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出处),看看作者是如何生动地再现荆轲这一壮士深沉刚毅、勇于自我牺牲的英雄形象的,又是怎样赞颂荆轲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侵伐这一侠义行为的。以诗导入新课,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优美而伤感的爱情叙事诗,情节与情调跟名曲《化蝶》相近。上课一开始首先引导学生欣赏《化蝶》这首乐曲,乐曲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到了江南三月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明媚春光里,学生如乘春风。随着柔和真挚的抒情音调所描述的梁祝三年同窗生活,音乐的美妙也使学生分享了梁祝的幸福与甜蜜。在缠绵的柔情里,学生感悟到了“十八相送”的心心相印。随着乐调沉郁的加浓和打击乐器的骤起,学生明显流露出惊惶与不安,这时教师适时示出“纯真美好爱情毁灭的开始----马家提婚”。随着凝重而沉郁的音响的迭起,学生感到
压力的增大和抗争的坚决。楼台相会如泣如诉,悱恻凄婉,唤起了学生无尽惋惜。尾曲琴弦流泻出清澈晶莹的音符,再现了梁祝双双化蝶,在蓝天下花丛中翩翩起舞的图景,使学生对梁祝悲剧产生了无限的同情,也增强了对毁灭美好爱情的封建家长制的强烈憎恨。趁着《化蝶》激情学习《孔雀东南飞》,学生很快就分析出主人公刘兰芝不仅美丽,而且善良、勤劳、能干、有教养,并为这一神形俱美的形象所深深感动。特别是兰芝无咎被遣,面对无情无义的婆婆,不卑不亢,从容镇定,精心打扮,悲往肚咽,而见了小姑子却泪流不止,不屈与温良具有极高的美好价值。在“启”这一阶段,教师不能仅简单地掌握一些“启”的手段,还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深入了解学生,为“启”创造条件
教师要启发学生,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自身特点及其积极因素,根据师生己有的条件和可能,提出与学生内心需求相适应的问题,从而做到难易适度、方法得当。
2、善于激疑,启发思维
教师要抓住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善于提出具有启发性的疑难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有探求矛盾的要求。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的这种教学思想,是认为只有创造条件,使学生处于积极求知,又想跃跃欲试的积极状态下,教学活动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展智力。
(二)、“读”
“读”即阅读,是“启、读、议、讲、记、练、结”课堂结构教学法的基础。指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读课文,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朱自清先生说:读“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从教育实践看,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加欣赏趣味,有利于熟悉语言结构,丰富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语感,同时借于语气和表情表达文章的神采,有利于提高鉴赏能力。刘大櫆《论文偶记》里说:“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求音节而得之字句。”又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以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诵之,神气出矣。”阅读是由少积多,由感至悟的过程,是教学环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使之对阅读产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内容如何加以组织和处理。阅读的目的不只是为了理解词句,主要是学习语言,了解其内容,抓住重点,增长知识点。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并不是简单的读,而是带着问题来读,读中有思,思中有读,边读边想。
在读之前,教师已根据课文内容采用“启”的方式把课文的重难点提出来,让学生有重点,有目的地去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时教师来回巡视,行进间辅导,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以便学生的思维活动沿正确方向活动。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阅读一般采用段章阅读方法(较短的文章可全读),但其首要条件是课前的整体阅读,以利于对全篇文章的整体把握。“读”还可以分为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和师生共读等多种方式。
学习优美的散文时,上课开始,让学生看课文,也可以跟教师轻声念。这时教师利用收录机播放优美的轻音乐(针对课文应有选择性),教师凝神听几秒钟后,朗诵那些文章的精华之处。声调飘逸潇洒,无意合乐而丝丝扣合乐调,时轻时重,轻者如耳语,但情致婉转沁人,如微风皱波;重者如山撼,但激情澎湃感人,如天崩地裂。
如教读《听潮》一文的“海怒图”,用兴奋、急促、有力的诵读,突出“力”的强音,来展示大海的壮美与力量,将无声无形的文字读成有声、有形、有力的波涛涌动着的海的画面,读出大海的魂魄,从读中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欢快和炽热,感受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使情感目标得以强化。
教师在指导“读”这一阶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好阅读提纲
设计阅读提纲,应把握学生思维的方向,充分发挥提纲作用。 第一、设计提纲的起点是“思”,其内容应逐渐从表象具体到抽象概括,起到增强学生自信心,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作用。第二、设计提纲的重点是“抓”,其内容要反映教材的重点、难点,起到给学生提供阅读纲目、要领,引导学生抓住“主脉”进行阅读学习的作用。
第三、设计提纲的着眼点是“练”,其内容要反映知识的内在联系、
规律,起到指导学生在联系、变化中运用课本上的思路、方法和动手做题的能力训练。
2、指导学生读要有序
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阅读要有顺序。即:先总、后分、再集中。也就是说先通读了解文章内容,接着再按阅读提纲分散阅读,明确各段间的联系,最后抓住重点、难点反复阅读。
3、教会学生几种阅读方法
粗读----把文章浏览一遍,扫清字词障碍。读后能把主要内容的梗概、大意复述出来。
细读----逐字逐句的读。读后能理解字里行间的意思,把重点、关键词语佳句等圈、点、勾划出来,并能给以透彻理解。
精读----反复阅读课文。读后能明确文章的中心、特点,并掌握所阅读内容的思想和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深读----阅读有关参考资料,将所学内容进行提炼、归纳、整理。读后要求写出小结和小论文思想心得。
(三)、“议”
“议”即议论、讨论,是“启、读、议、讲、记、练、结”课堂结构教学法的关键。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围绕着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思维的活动过程。讨论是在“启”、“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在教师启发下进行阅读,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但要真正理解文章内容,掌握要点,还必须让学生进行讨论。苏联学者雅格德钦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讨论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学会证明和反驳。民主、平等、活泼、愉快是创造之芽萌发的温床,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摇篮。”
由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领会程度不同,所以同一问题可能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讨论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各抒己见,相互交流,明辨是非,以求得正确的结论。讨论同时也改变了过去课堂上那种严肃死板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讨论是一个探索、创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亲口尝“梨子”的过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手、口、眼、耳)和思维器官(大脑),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发现和证明新知识和结论的活动,把对教材的认识层次引向深入。教师在这时的主导作用就是组织学生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此阶段活动形式主要有分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等。
例如在学习《变色龙》一文时,我根据课本上所规定的学习重点出了三个问题,在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把这三个问题交给学生进行讨论。
⑴奥楚蔑洛夫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出场的?你能从这一环境的特点联想到当时社会的情况吗?
⑵奥楚蔑洛夫一共变了几次?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他这样多变说明什么问题?
⑶这篇小说主要是运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主要人物的?
之后,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讨论,最后对这三个问题作出正确、圆满的回答。在进行课文总结时,我告诉了学生设计三个问题的思路:一是阅读小说就要注重小说的三要素,尤其要重视对主要人物的分析;二是注意把握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和文后练习中的问题,这是最方便的工具;三是要注意问题的顺序和题目之间的衔接。使学生在讨论中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又如学习《祝福》一文,提出“祥林嫂是怎样死的”问题,学生有“冻死的”、“饿死的”、“自杀的”、“精神崩溃的”等意见。接着让学生各自阐述理由,相互补充,经过边讨论、边思考,最后形成正确答案:肉体、精神、心理的重压和摧残,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积极思维、牢固准确地掌握知识。
在“议”这一阶段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讨论问题力求符合教材重点和学生思想实际
讨论问题时教师要具有调节议论的方向和节奏的作用,适时把握教材重点,紧扣教学内容,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2、要有明确的议论要求
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议论要求,认真组织,具体指导,否则就收不
到预期的效果。分组讨论时要求小组长先行一步,在开始讨论时作引导性发言,不使议题偏离课文,并把议论中提出的新见解、新问题及时记录下来。要求其他同学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冷静听取和思考他人的意见,在平等的气氛中展开争论和辩论,当发现别人的意见被证明是正确时,要虚心向他人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贵在坚持真理。
3、指导讨论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所讨论问题的中心点。恰当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及已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针对讨论题目进行分析,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鲜明的论点。让学生认识到重在理清思路。
教师要组织好对重点问题的全班讨论讨论题目首先应是从学生中来,而且在学生中要有两种以上的不同见解,这是学生对所讨论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其次,讨论题目应同教材的重点难点相吻合,这是使学生通过讨论有较大收获的基本保证。在全班性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要直接参加讨论,但“引而不发”,起穿针引线、画龙点睛、因势利导的作用,使学生对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4、教师要有变通能力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哪些必要的引导以及关键处的点拔,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由于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教师有时也往往始所难料,因而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变通能力,驾驭学生思维方向。
(四)、“讲”
“讲”,即讲授、讲解、讲析,是“启、读、议、讲、记、练、结”课堂结构教学法的解疑阶段。指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讲解,使学生达到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所要阐述的事理的高度认知的过程。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教师讲授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因此,在这一环节上对教师的要求也最高。教师在讲授中应力求熟悉教材,精心设计。内容上要实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结构上要求有系统性、条理性、层次分明、重点难点突出;语言上要求清晰、鲜明、准确、简练、生动。同时,还要重视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水平,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讲解中,教师要力求做到精讲,对重点和难点问题(根据学生实际
情况和认知水平,对学生已经理解掌握的基本不再讲解),要进行全面的剖析和说明,对一些重点词句、典章要释出处、明义理,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对教材充分理解,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高度认知和理解。
如讲解《触龙说赵太后》这篇文章。全文的重点就在一个“说”字上。紧紧围绕一个“说”字,用轻松细腻的笔触,描写人物的行动和对话,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乃是本文最显著的艺术特点。就结构层次而言,开篇简洁概括的交代“说”的背景,结尾一笔带出“说”的结果,这都不是重点所在。因为触龙的忠心耿耿、娴于辞令,以及他那处事之谋、劝谏之巧,主要是从这一部分来表现的;赵太后那始而专横气盛、泼辣固执,终而通情达理、深明大义的形象,也主要是通过这一部分来刻画的。突出本课讲读重点、难点的关键在于,一要引导学生从分析“题目”入手,明确哪是重点段落;二要引导学生思考触龙是分几步进行劝谏才达到预期效果的,每一步的意图何在;三要引导学生把握触龙进行劝谏的各个步骤之间环环相扣、步步进逼的关系,特别要诱导、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诸如“以子相托”、“媪爱燕后”等谈话内容的隐含信息,以及这些谈话内容与父母应如何爱子这一谈话主旨间的内在联系。
又如讲析《故乡》一文中海边少年闰土的形象时,紧紧抓住“深蓝”、“金黄”、“碧绿”、“银”这四个色彩迷人的词语,动情地描绘海的阔大和圆月的美丽。随着描述,许多同学不由地勾勒出一幅幅有景有情的立体画面,有位同学突然说此时此景的闰土,就是那位海边勇斗老龙王的神勇少年哪吒!由此大部分同学都能意会出这幅珍藏在作者心目中二十余年的神异图画,特别是画幅上的那位神勇的少年,后来麻木、迟钝、木偶人一样的变化。这正是深深挚爱着家乡的作者写下那句名言的动力。“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要为水生和宏儿有新的美好生活而不懈地探索下去。
教师在“讲”这一阶段,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语言要有示范作用 教师讲解时要干净利索,精辟扼要,一针见血地突破关键性知识,不可拖泥带水,切忌破句、颠倒等不合语法的现象和
不时插入“嗯嗯”、“那个这个”之类。语言要文雅,要饱含情感,要有文味。
2、配合手势和表情
以恰到好处的手势和表情配合讲课,尽力做到神采飞扬,有声有色,妙趣横生。
3、给学生指明重点与难点
教师不要一味地讲解,要给学生指明重点与难点,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地把握。
(五)、“记”
“记”即记忆、识记,是“启、读、议、讲、记、练、结”课堂结构教学法中的积累阶段。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强化记忆并学会记忆的方法的过程。
记忆依据人们的活动有无目的任务,可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无意记忆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经过努力,也没有运用有
助于记忆的方法的一种识记。无意记忆具有很大的选择性,那些在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物,适合人的兴趣、需要、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事物,对人的影响就深,就往往容易记住。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无意记忆的这种特点,努力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无意记忆的效果,不断积累丰富知识。但在一般情况下,有意记忆比无意记忆效果要好得多。所谓有意记忆,是指有识记的意图和明确的任务,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采取一定的措施,利用一定的记忆方法进行的记忆。培养学生有意记忆的能力比无意记忆更为重要。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要求学生学会制定明确的目标,学习时能专心致志,注意力集中,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脑到。在“记”这一环节,教师教会学生方法很关键。方法记忆,即采用各种手法,运用想象、比较、分析、归纳、图表、编歌诀、顺口溜以及抓重点词语和中心句等方法,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以快速、准确的提高记忆的方法。
如学习“修改病句”这一块时,教学生记修改方法。可编以下歌诀(《修改病句“十看”诀》):一看语义贯通否,前后矛盾是常病;二看成份残缺否,主干枝叶辨分明;三看用词恰当否,词性词义和褒贬;四看搭配
恰当否,主谓谓宾最常见;五看语法合理否,习惯说法要考虑;六看修饰恰当否,定主状谓配合好;七看联络适宜否,关联词语用妥当;八看是否有歧义,表意明确是宗旨;九看否定词几个,单是否定双肯定;十看是否有杂糅,句式单一表意明。
在“记”这一阶段,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识记任务
识记有无明确任务,对识记的效果影响极大。有明确识记任务,就记得快、记得牢;没有明确的识记任务,就记得慢、不牢固。引导学生理解记忆
记忆的基础是联想和联系。理解记忆是在分析多种材料的关系中进行的。把事物的各种关系反映到头脑中,和已有的记忆素材联系起来,建立的联系越多,记忆得越快,保持的记忆越牢。通过理解记忆,所获得的知识不是片断零碎的,而是前后联系,逐步走向系统化。
2、指导学生把识记和试背结合起来
背诵是语文课中一种重要的记忆手段。反复多遍地进行背诵,自然就能熟记。在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和教师进行讲解后,则要求试背。在试背中,有个别段落、句子背不出来时,再重读。这样反复强化,就能提高记忆的效率,增强记忆能力。
(六)、“练” “练”是练习、训练,是“启、读、议、讲、记、练、结”课堂结构教学法的应用阶段。即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当堂所学知识及时做练习,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做到当堂消化,当堂吸收,它不单是理解巩固知识的活动,也是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
“练”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深化,而且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在课内练重点教材,练系统知识,练易错、易忘、易混淆的东西。练的题目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当堂练课后复习题,具体作法是将习题放在密切相关的教材之后处理,这样能起到巩固新知识的作用,还便于根据学生练习时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利于将教师和学生从繁重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二是练精选的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1----2道。前者属双基题目,其目的是找出知识内在联系和探索解题规律;后者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钻研、搜索新知识的能力,深化已学知识。
“练”要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力争课内解决问题。通过“练”让学生熟悉各种题型,抓住解题的要领,明确解题的思维方法,总结解题的规律,熟悉解题的步骤。
设计练习要注意纵横联系,前后贯通,多方考虑,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又要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题,每一道习题要能承担一定的训练任务,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能力。同时应注意习题设计的新颖和形式的多样,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巩固知识,发展智能。
这里仅就语文课堂听说能力的训练举例如下:如选择学生敏感的话题,让学生精心准备后,开展辩说;或让学生模拟答记者问训练提问的技巧和应答的得体;也可让学生搜集名言警句或精彩片段,每天由一名同学将搜集到的内容课前抄在小黑板上,并由他们进行讲解、评点,每人五六十天才轮一次,负担不重,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听说能力的全面提高,则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练”这一环节,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习题要有梯度
练习题的排列要有一个梯度,即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低层到高层,就是先做基本概念题,再做变换题,后做综合题。基本练习的目的是巩固双基,变换题练习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题练习的目的是理清新旧知识纵横的联系,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选择习题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设计习题、选择练习时要有针对性,以便让学生分清易混淆的知识、概念。
3、习题的选择要适合学生能力
练习不要一成不变地用现成的习题册,要适合学生的能力,要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4、题量要适中
练习不足对学生学习不利,练习量过大会加重学生负担,严重的还会导致厌学和抄袭等不良现象发生。
5、及时检查落实
无论布置何种形式的作业,教师的检查都必须落到实处,且不拘形式。切不可放任自流,让学生有可乘之机、敷衍了事、滋生不良习惯。
(七)、“结”
“结”即总结、小结,是“启、读、议、讲、记、练、结”课堂结构教学法的整理阶段。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把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系统化、结论化总结的过程,是整堂课内容的浓缩,是理顺知识、强化记忆,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的最后总结。“结”一般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即让学生通过回忆所学内容、归纳总结、形成体系,以使学生在对知识的整理、归纳中进一步消化和提高,并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使学生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抓住知识的合理内涵,熟悉知识的适用范围。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从各种事实出发,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各种规律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澄清糊涂和混淆不清的概念,而且又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结”这一阶段应注意以下两点: 1、教给学生总结的方法
分析比较,加强联系,发现规律,找出关系。 2、注意针对性和全面性
教师要把容易忽视和混淆不清的知识进一步强调,指导学生把新知识进行条理化的全面归纳,把新旧知识纵横联系,使之系统化,以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启、读、议、讲、记、练、结”结构教学法是一种综合教学法,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并在这一过程中,其各个环节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启、读、议、讲、记、练、结”结构教学法的七环节是统一的整体,但在课堂实际运用中,其实施结构与程序又不是每节课都必须具备的教学模式。它可以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将其几个环节重新组合。如:可用“启、读、讲、练、结”形式,“启、议、讲、练、结”形式,也可用“启、读、练、结”等形式。另外,“启、读、议、讲、记、练、结”结构教学法七环节又不是孤立的,不能“读”只是“读”,“议”
仅是“议”,“讲”只是单纯的教师“讲”„„要“讲”中有“启”,“讲”中有“练”,“议”中有“记”,教师的启发指导贯穿始终。
“启、读、议、讲、记、练、结”结构教学法破除了“填鸭式”的旧教学方式,变“填鸭式”为启发式,变“教师中心论”或“学生中心论”为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并重论”。“启、读、议、讲、记、练、结”结构教学法冲破了“注入式”教学的束缚,打破了“满堂灌”的沉闷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纳入了科学化,即教学目的具体化、教学重点突出化、教学方案设计科学化、教学方法选择灵活化、师生双边协调化、教学信息反馈及时化。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能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并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的便是好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因生制宜、灵活运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理解力,充分培养学生的智能。 第二篇:读、品、议、评、讲、练六字教学法
旅顺中学高效语文课“六字教学法”(讨论稿) 一、“六字教学法”的内容 读—品—议—评—讲—练
读,指的是根据文本的特点和教学的要求,提出读的要求。使学生带着要求去读。速读,读准字音,初步整体感知,把握文脉。品读,圈点佳句,涵咏回味。研读,深入思考,提出问题。或由朗读到诵读,进而美读。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品,指的是在读的基础上和教师的启发下,理清文本思路,品味佳句韵味,玩味写法妙处。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议,个人或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的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自自由表达对问题或教师提出的问题的看法,达到相互启发,引发思考,深化认识的作用。
评,指的是在全班,由个人或小组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开展对他人意见的评述,阐述自己的看法,不断补充,形成新的认识。
讲,指的是在学生读、品、评的基础上,教师针对学生无法解决
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和阐述。让学生对关键和重点达成共识。
练,指的设计针对文本特点、学生实际以及教学目标的要求,当堂通过动笔练习去检验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巩固学习成果,达到教学目标。
二、“六字教学法”的要求
读,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征、课程标准及单元的重点,确定读的具体要求。并让学生速读,精读,研读。也可以朗读,诵读、美读。自读,齐读和分角色读。每次读要有不同的目的,读是为了感知,为了初步了解文本内容。避免盲目地读。读还要有时间的控制,根据不同的读法,确定阅读的时间。
品,要用简练的语言筛选能体现文脉的关键语句,做到把握文本的脉络。同时,做好批注。批注有夹注,题注,旁批,眉批,尾批等。指导读书方法,把方法落实到笔头上。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议,组织好学习小组,做好小组成员的各项分工。有记录员,有中心发言人,有补充发言人,有时间提示员,有组长组织协调。做到人人有任务,人人有分工。各负其责,协调合作。
评,先由各个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对别组人员的意见评论,尽量均衡各个小组的发言。提出发言的时间要求,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简洁明快。
讲,教师的讲是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的启发或点拨,讲的是重点,难点和疑点和关键。学生能自己解决的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绝不代替。教师的讲主要是点拨,要与课堂的教学目标保持一致,避免前后脱节,游离教学目标。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替代学生的独立思考。
练,练习的内容要与学习目标一致,而且应该是学生中容易出现错误的,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练要有具体的时间要求,学生在限时的情况下完成,培养学生充分利用时间的良好意识。
三、“六字教学法”的依据
(1)在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议、讲、练四字教学法的启发下,结合我校语文组多年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经验,经过多年的不断实践和
探索,不断补充完善提出的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2)教育理念依据。六步教学法是侧重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整个过程立足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充分关注了学生学习或阅读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鼓励学生去质疑,发表不同的意见,发展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化 1 的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它的教学全过程为:首先学生课堂上自己读书,自己品味,自己议论,自己评议,自己练习。在独自学习和相互交流,合作学习的的形式下,逐步了解文本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地有创意地解读文本,构建文本。教师只是起到点拨或引导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读、议、讲、练”之间的关系是:读是前提,品是基础,议是关键,评是深化,讲是启发,练是应用。学生的思考活动贯穿始终。
(3)哲学理论依据。辩证唯物论认为,人理论认识首先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在此过程中,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产生第一次飞跃,学生从涵咏、意会的“不可言传”达到“可以言传”,这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这里的“读”是对文本的初步感知,也是对文本的感性认识阶段,而后面的“品”“议”“评”“讲”和“练”都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飞跃”从而达到理性的认识,进入认识的第二个飞跃,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激发新的学习欲望,这两个飞跃的转化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动力。
(4)心理学理论依据。心理学认为,人们的认识的基础是经验,它即包括个体早期的各种活动所建立的图示,有包括个体后期的各种社会实践所获得的各种直接的经验(感觉、知觉)和间接的经验(理念、理论)。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首先要在经验的基础上应用自觉思维,其特点是整体的、跳跃的、猜测的、非逻辑的、是以整体结构为依据的直接而迅速的认识。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直觉、综合,
这是认识的深化过程。在新的问题的激励下,又经过一个过程从而形成新的综合,而六字教学法,从“读”开始,让学生在直接感觉的基础上,经过品、议、评、讲和练的过程,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逐步深化,从而达到新的认识,进入新的综合阶段。
(5)学科特色依据。语文学科从基本技能的角度看,从来就没有离开“听说读写”的技能。这个过程既是传统语文教学的训练的目标,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学习的显著特点。六步教学法的每一个环节都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这一技能和特点。从学习语言的角度看,“感受、领悟、深化、运用”是学习语言的一条规律。指导学生去“读”,这是语言感受的前提,而“品”和“议”又是“领悟”的基础,教师的“讲”又深化了学生的“感悟”,而“练”是在运用中,提升和巩固了学生的认识。它符合语言学科学习的基本规律。四、六字教学法的实施
“六字教学法”是我校语文各种文本教学和各种课型的的母课型。由此,根据不同文本特点可以在此基础上派生出各种子课型。例如文言文教学,就可以“读—议—品—讲——背——写”等。各个环节之间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有所增减,有所调换。各个环节的实施也可以充实,但课型的基本框架不变。教师还可以在实施中不断地补充和发展。总之,根据学校的意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六步教学法要逐步成为我校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成为全组语文教师的共识,成为我校今后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提供评价的主要依据,构建起具有我校特色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大连市旅顺中学语文组 戴勇2012、10、31 第三篇:读议点练四步教学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读议点练四步教学法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摸索总结出一套“读”、“议”、“点”、“练”四步教学方法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步 :“读”——探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的 ,教师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 ,把本节内容设计成几个问题(问题的设计要讲究“梯
度”、“适度”),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 ,从教材中的概念、定理、定义、例题中寻找答案。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边画 ,找出知识的来龙去脉 ,并对问题的解答有个初步的感知认识。这时 ,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大脑潜能得到了初步的调动。第二步 :“议”——释疑。“议”是读的继续 ,议得越广泛 ,越深入 ,学生的思路越开阔 ,释疑效果越明显。“议”分为两步进行 ,先是在读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让学生人人发言 ,各抒己见。第二步是以小组选代表发言 ,然后大家评议 ,看谁的发言准确 ,对不完善的地方互相补充 ,不准的地方共同纠正。在议的当中 ,教师要抓住火侯 ,因势利导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不要只满足于对问题停留在一般的理解上 ,而是要敢于多问几个为什么 ?使感知认识不断升华 ,问题的答案越来越明朗。第三
对“读议讲练评”教学模式的认识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不重视,不愿意听,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教学效果极为低下。针对当前实际,县教育局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我们蟒河中学确立体现自己特色的“读、议、讲、练、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为了响应学校号召,在自己的课堂教学扎实贯彻实施,首先要弄明白该模式各个环节的含义,以及在我们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变化运用。下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读: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教材,自我质疑、思疑、解疑,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注重思维习惯的培养。具体方法是 :
1.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催化剂,阅读前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运用幽默风趣而富有启发 性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欲知道理何在,须看课文分解的心理状态。以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预习的自觉性。
2.给提纲引领学生学习。自读课文前,先公布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使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教学思路阅读学习。阅读提纲要紧扣教学重点,纲目明确,多层次,多角度引发,富有指示性和启发性。
3.结合课的课后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后习题既是本节本章的重点,又是难点。它要求学生必须消化和掌握。因此,让学生结合课后习题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会学习的习惯。
4.在物理教学中,“读”也包括对仪器的用途、原理、用法、注意事项的了解,更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
(二)议是对“读”过程中发现不懂或不明白的问题进行议论、讨论。
1.自议。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碰到一些问题进行自己设疑、解疑。通过查资料,寻找知识答案,扩展解题思路等来完成。
2.同桌互议。同桌两同学之间,根据每位同学自己碰到的问题,互相设疑、互相解疑或经过讨论得出 共同答案。
3.小组讨论解疑。同桌互议后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拿到组上(一般前后两排为一小组)组与组之间相互讨论释疑,互相做答,这样集思广益,充分讨论,博采众长。讨论中学生间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认识,共同提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边巡视边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差生可以特别照顾。如遇困难,教师应启发并正确引导,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寓能力培养于无形之中。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随时向老师质疑,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议”的过程也是学生识记、理解、消化的过程。“议”要适度,视教学内容来进行,能自己解决的,不再互议;能互议解决的,不再小组讨论。组与组间的讨论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三)练:练中有议,议中有测,议测结合;既是形成性测验,又体现了合作性测验,捆绑性测验。在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课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所学知识当堂消化理解,实现堂堂清。练一般是根据练习册和预习提纲完成。
1.一课一练。以消化巩固为主。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学生要当堂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采用当堂抽查和课上互批等不同方式进行检查,从中获得反馈信息。
2.拟题练习。课堂指导学生自拟练习题、测验题和单元复习题,
每人一份,相互解答,相互评卷。学 生通过出题、评题,一方面有助于搞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教材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 自学自练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讲:讲包括两部分,一是以学生讲为主,学生重在讲小组讨论后提出的问题;二是教师讲,教师的讲重在点拨,重在方法的归纳和指导。同学们根据“读”、“议”情况,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给予归纳和补充。在“读、议”的过程中,学生经小组讨论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期待教师给予讲解,教师应抓住时机讲其所需,讲解决问题的方法,讲思路,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能很快打开学生被关闭的思想闸门,使其从“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升华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1.讲要注意示范性。对学生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不能就题论题地提 示一下,或讲讲答案了事。要通过对疑难问题的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 要以良好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湛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和对待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给学生示范教育;而 且要用具有鲜明性、逻辑性和生动性的规范化语言对学生“诱”、“启”、“导”,促使学生效法、悟道、解惑。
2.讲要注意重点性。学生容易糊涂和困难较多的问题,多集中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及评价某人某事等,教师这时就要重在点拨、启发。
3.讲要注意趣味性。巧用典型生动的事例、谚语进行点示,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形象化,使学生听之有趣,思之有理。尽而达到在乐中学,趣中学。
(五)评:评是学习过程的反思,通过师生、生生之间自评和互评达到互相提高。1.评价要重视激励性,充满爱心。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发展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创设出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评价者有了爱心才会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地评价,才会不带偏见,不带有色眼镜,不用老眼光看学生,有了真诚的爱心评价者才会用发展的眼光千方百计地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行科学地评价,进而使爱心
融化在教育过程中。
2.评价要力求做到准确无误。在课堂教学当中,并不是说只要学生回答,教师就一概称赞叫好。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一味的表扬,正如一味的惩罚一样并不可取。评价者对学生的评价首先持发展、积极的正确观念;再就是选择正确的评价方法,评价语最大限度地考虑结果达到评价激发的目的。
3.评价要有艺术性。学生在学习活动和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过程和方法是紧密联系的,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因此,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可能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对许多问题不必寻求千篇一律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应该充分肯定,特别是对那些闪烁着创新光芒的回答,即便是与参考答案不一致,也不该吝惜赞美之辞评价不是简单的批评和一味的指责和惩罚,而是一门艺术。
读、议、讲、练、评五个环节,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应用消化; “讲”重在点拨;“评”是互相提高。只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不同情况,正确把握好“读、议、讲、练、评”之间的 关系,一定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四篇:谈“读、讲、练、提”四步教学法
谈“读、讲、练、提”四步教学法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灌输变为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和学习。在此形势下,笔者在政治课教学中尝试了“读、讲、练、提”四步教学法,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论述了该教法的依据和做法。
【关键词】:读、讲、练、提
【正文】新课程提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它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应该是教学情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和促进者。基于这一理念,本人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尝试了“读、讲、练、提”四步教学法的实践,在课堂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读、讲、练、提”四步教学法的基本操作程序如下: 一、读——编制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凡事预则成,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对要学的知识进行大体了解,找疑点、提问题的课前学习,它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它为上课打好思维定向的基础。课前预习,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有利于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指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把所要学习的东西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树立课前预习的观念,在预习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预习中独立解决问题,就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和愉悦感,有利于转化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经过课前的初读、寻疑这一过程,初步感知将要学习的内容,记录难点、疑点,这样在听课时就会格外注意,它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为打造高效课堂打下良好基础。
二、讲——依据自学反馈,以教材的重难点实施点拔和引导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即“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它倡导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以教定学”向以“学”定“导”,为“学”而“教”转变。学生在前一预习环节,主动地从课本中汲取知识,已经对所学知识有初步感知。但学生不一定一读就懂,正是由于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常常似懂非懂,产生了疑难,才需要教师去讲解、点拨和指导。教师要通过师生交流了解和检
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根据预习反馈实现“以学定教”,把握教学起点。因此,本环节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来弥补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认知缺陷,通过点拔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本环节中教师必须坚持“预习能解决的问题不讲授”的讲授原则,点拔的重点应主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展开,并梳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难点就是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障碍。教师要将难点进行肢解,用富有意义的案例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从感性材料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实现难点突破。例如,讲市场配置资源这一框题,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当今汽车市场激烈竞争的情景,并提出问题:社会资源是如何流入汽车市场的?通过播放价值规律作用的幻灯片,引导学生理解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这一教学重、难点。
三、练——编制堂上反馈练习,实现知识的巩固、应用和迁移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把握重要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敏锐洞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见,培养和发展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中学政治教学的一大重任。罗素说:“教育是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学生通过“读”和“讲”两个环节的学习,虽然对所学的内容知道了,理解了,但并不等于就会运用。所以,要使学生的能力、水平发生质的飞跃,就必须强化堂上训练。本环节是教学过程最重要的环节,它有如下作用:(1)巩固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巩固所学内容的重难点。(2)反馈作用:为教师提供教学生成与预设目标的差距,以便及时找出原因,调整设计。(3)迁移作用: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为了保证课堂训练的效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在编制练习时应注意:(1)选编题目要注重目的性和有效性。它既可以是为强化某一概念的记忆而练,又可以是为加深某一原理的理解而练,还可以是为突出重点或突破难点而练等等。(2)基础性和趣味性。不搞偏、难、深的练习,而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题目要理论联系实际,增加趣味性。如学
习商品概念后,我编了这样题目“农民种的水果一部分自己吃,一部分卖给人家,一部分送给亲友。这些水果是否都是商品?为什么?这样,抽象问题具体化,学生练习起来就不那么枯燥无味了。(3)典型性和系统性。典型性是指选编的习题在同类习题或某种方法中具有代表性,学生解答之后,能以题及类,以点带面,掌握此类题目的解答规律。一般说来,高考题就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系统性包括训练知识的系统性、训练题型的系统性等等。如学习市场如何配置资源,我设计了具有一定系统性的问题:为什么大量企业涉足汽车产业?大量企业进入汽车产业后会出现什么情况?他们是如何应对这种情况的?最终会导致什么结果?
四、提——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大胆质疑,合作交流探究 教学过程在完成前三个环节后,学生对所学内容已基本掌握,但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对某些知识点还存在着疑惑,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并进行合作交流探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强调的就是设疑解疑的重要性。质疑是培养师生互动、自主探究的起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于疑难处质疑”,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疑问,及时质疑。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善于质疑呢?首先,教师要营造敢于质疑的课堂教学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维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很难产生创造思维,如果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心情就会舒畅,思维就会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就会敢想敢说,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乐于发表意见。所以,在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置学生与平等的地位,避免居高临下的发问,甚至责问,消除学生在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愿意和老师倾心交谈,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言说和质疑问难。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要轻易地全盘否定,要采用默许的眼神、肯定的手势、激励的语言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与充分的肯定和
赞赏,并鼓励其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逐步领悟正确的结果和答案。
“读、讲、练、提”每一环节都是紧密联系的,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实践证明,运用“读、讲、练、提”四步教学法,能很好的处理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导的关系,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第五篇:语文课堂读、议、展、点、练五步教学法
面对新变化和新挑战,我校也实行了教学改革。首先在语文学科引进了河南省漯河二中的“读、议、展、点、练”五步教学法。五年来,我校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大力推行“读、议、展、点、练”的教学模式,努力在校园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会学习,爱上学习,乐于学习。实践证明,此教学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高效的教学方法。一.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朗读是我国几千年来母语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朗读,学生只有在反反复复的朗诵中才能慢慢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朗读其实就是“因声解义”,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去寻求文本的意义。
朗读只是教学中“读”的第一层次,必须在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这种升华的结果就是要诵读,诵读就是在“因声解义”的基础上“因声传情”,它是声与心的相互融通,用声音去唤醒心灵,用心灵去关注声音。在声与心的相互关联中,文本的内涵豁然开朗。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全班齐读,自由朗读,小组自读,男女比读、配乐朗读等。清代学者姚鼐曾说:“放声疾读,久之自悟”。对文章中的重难点段落,要反复诵读,才能使学生有所领悟。
总之,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很少让学生读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正是强调读的重要性。因此给朗读以时间上的保证,是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才能为后面的
“议”“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议:学生思想交流、整合的过程
所谓的“议”就是教师抛出问题或者学生自发提出问题,然后大家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得出正确的答案及新颖的观点。
可是在议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一点,就是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是每个问题都要让学生去讨论一通,这就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备课,要对问题精心设计,能够提出有意义的话题。
在问题的讨论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很多组,小组内部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的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组合作”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单向输出变为师生间的双向交流、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有利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课堂氛围,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让课堂充分生成。而且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合作交流已成为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三.展:学生探究思维展示的平台
展示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和评价学习效果的核心,是解决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因此,语文课堂主张人人参与,个个展示,突出学生的展示性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