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在下面各句话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本文既有女性的温婉,更有磅礴的气势,可以看到大自然给人的________,看出人生磨砺的影响。
②找不到路时,如有师长点拨一二,________,让你豁然开朗,何等快意。 ③这篇文章题目在说椰子,实质在谈平等问题,________,正是我的用意。 A. 濡染 金针度人 挂羊头卖狗肉 B. 浸润 醍醐灌顶 驴唇不对马嘴 C. 浸润 金针度人 挂羊头卖狗肉 D. 濡染 醍醐灌顶 驴唇不对马嘴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在下面各句话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这是考查词语的运用。考生要关注词语的意思、情感色彩、使用对象以及具体的语境。“濡染”,沾染,受熏陶;描绘和表现;.浸湿,常指运笔写字作画。“浸润”,液体渐渐渗入或附着在固体表面,也指谗言。第一句中,是说大自然给人带来的熏陶,应使用“濡染”。“金针度人”,比喻把高明的方法传授给别人,是从施教者角度而言;“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是从受教者角度而言。第二句中,说的是“师长点拨一二”,可见是从施教者角度来说,应使用“金针度人”。“挂羊头卖狗肉”,指里外不一,用来比喻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兜售低劣的货色。表里不一,狡诈欺骗。“驴唇不对马嘴”比喻答非所问或事物两下不相合。第三句中,前面说“题目说……”“而实质说……”,可见两者不同,应使用“挂羊头卖狗肉”,此处属于贬词褒用。 2. 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画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谱成一幅如音乐如舞踏的图案。物体形象宛然在目,然而飞动摇曳,似真似幻,完全溶解浑化在笔墨点线的互流交错之中! ①形体气势的开合 ②点线的交错 ③明暗虚实的互映 ④笔墨的浓淡
1
A. ①③④② B. ③①④② C. ④②③① D. ②④①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这段文字是对画家作品的描述,后面说“谱成一幅如音乐如舞踏的图案”,可见前面应是“谱写”的过程,“笔墨”“点线”是具体的操作,是细节部分,而“明暗虚实”“形体气势”是整体的描述,按照由实到虚,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的顺序来看,“笔墨”“点线”应放在前面,“明暗虚实”“形体气势”应放在后,且从字数句式的对称角度来看,“笔墨的浓淡”与“点线的交错”相对,“明暗虚实的互映”与“形体气势的开合”相对,故排除AB两项;再从前后内容的对称呼应角度来看,后面说“笔墨点线的互流交错之中”,可见“笔墨浓淡”应放在前,而“点线的交错”应放在后,故排除D项,选C项。
3. 下列诗歌所写的季节都是秋天的一组是 ①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 ②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③东风一夜折梅枝,舞蝶游蜂都不知。 ④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诗歌所写的季节都是秋天的一组是”,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首先明确秋天这一季节的特征性景物或景象,节日以及人们的活动。“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由“茱萸”和“登高”可知,这两句诗中涉及的节日是重阳节,应为重阳节有佩茱萸和登高的习俗,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而重阳节在秋天,故应为秋季。“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意思是“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八月”指的是阴历的八月,属于秋季,且属于“仲秋”。故选B项。“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意思是“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这是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故
2
属于夏季。“东风一夜折梅枝,舞蝶游蜂都不知”,“东风”即“春风”,故属于春季。 4. 下列修辞使用恰当且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的一项是
A. 周围群峰壁列,在山脚下仰望,蓝天夹在群峰之间,好像一朵梅花悬在头上。 B. 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山路上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 C. 东方渐明,天空万道霞光,美丽壮观,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 D. 茶楼老板摇着头对老主顾说:“‘茶钱先付’,说出来都烫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修辞使用恰当且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的一项”,这是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运用。A项,“周围群峰壁列,在山脚下仰望,蓝天夹在群峰之间,好像一朵梅花悬在头上”,这句话使用比喻修辞,本体是“夹在群峰之间的蓝天”,喻体是“梅花”,“蓝天”与“梅花”无相似点,梅花是白色的。比喻不恰当。B项,“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山路上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这句话形式上是比喻,但在崎岖山路上急步猛冲的感觉与踩在棉花上的感觉是绝无相似之处的,这是不合情理的,有比喻之形而无比喻之实,踩在棉花上一般比喻无力、沉重、疲惫的状态,绝无轻快之感。C项,“东方渐明,天空万道霞光,美丽壮观,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万道霞光”所强调的特点是“放射性”,“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表现不出这个特点,这两者之间不能构成比喻关系。D项,“‘茶钱先付’,说出来都烫嘴”,因是老主顾,故觉得提到“茶钱先付”有些不好意思,“烫嘴”使用正确。 5. 给下面这幅漫画配上一段对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这些树枝能活吗? 乙:管它呢,等领导检查完就全拔掉。 B. 甲:为什么要种这么多树? 乙:好制造氧气,综合你吐出的“毒气”。 C. 甲:种了这么多,达标了吗? 乙:越多越好,多了好上报。 D. 甲:前人多栽树 乙:后人好乘凉。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给下面这幅漫画配上一段对话,最恰当的一项”,这是
3
针对漫画设题。首先要明确漫画的内容,这幅漫画中主要有两个人物,这两个人把树枝当作树苗栽到土中,然后分析这种做法的正误,或者是漫画作者的情感态度,是讽刺,还是赞扬。显而易见图中的做法应是不正当的,漫画作者的情感应是讽刺的,讽刺了弄虚作假,应付了事的行为。由此排除D项;B项,“为什么要种这么多树”,这一说与图中的“树枝”不合,排除;C项,“种了这么多”与图中所栽的树枝不符,故应选A项。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观察漫画,抓住漫画的组成部分;然后按照顺序把漫画上的内容描述出来。应重点抓住几处细节“边抽烟边培土”“扶树苗”“一堆树枝”。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锦帆集》序 [明]江盈科
锦帆泾者,吴王当日所载楼船箫鼓,与其美人西施行乐歌舞之地也。阅今数千年,霸业烟销,美人黄土,而锦帆之水,宛然如旧。姑苏吴治,实踞其上,此水抱邑治如环。乙未之..岁,余友中郎袁君来宰吴,殚力图民,昕夕拮据,憔悴之众,赖以顿苏。逾明年,君以过劳.成疾,上书乞归,凡七请乃得解政去。 .
君性超悟,深于名理,才敏妙,娴于词赋。第一行作吏,都成废阁。间或触景起兴,感事摅辞,有所题咏撰著,越二年,亦遂成帙。其行也,友人方子公稍稍裒次,付诸梓,问题于君,君自标曰《锦帆集》。盖不佞尝诣吴署谒君,君指此水骄余曰:“是锦帆泾也,吴王霸业之馀,我乃得抚而有之,不亦快哉!” 而其实君鞅掌簿书,飧沐几废,劳与余等。余.因叹曰:同一锦帆泾耳,当吴王之时,满船箫鼓,及吴令之身,两部鞭箠;吴王用之,红姝绿娥,左歌右弦;吴令御之,疲民瘵黎,朝拊暮煦。昔何以乐,今何以苦?丈夫七尺相肖,胡所遭之苦乐顿异乃尔!虽然,人生有涯,苦乐有穷,惟山水为无尽。操有穷之具,游无尽之间,而能与之俱不朽者,其惟文章乎? .
君诗词暨杂著载在兹编者,大端机自己出,思从底抽,摭景眼前,运精象外。取而读之,言言字字,无不欲飞,真令人手舞足蹈而不觉者。嗟嗟!后霸业而尽者,此水乎?与此水而俱无尽者,兹集乎?夫君齿最少,异日名山之业,未可涯涘。乃锦帆独托兹集以传,倘亦吴.王有知,乞灵中郎之笔,不靳西施为君捧砚,而令挟藻见奇有如是耶?
余所莅治,百花洲在其前,而余日沾沾刑名簿书,不能有所题咏撰著,俾此洲托以传也,.则百花洲之遭,不逮兹泾远矣。假使西施有灵,问江郎梦中之笔安在,不佞无辞置对矣。
(选自《江盈科集》)
4
6.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而锦帆之水,宛然如旧 而余日沾沾刑名簿书 ..B. 姑苏吴治,实踞其上 而能与之俱不朽者,其惟文章乎 ..C. 君以过劳成疾 乃锦帆独托兹集以传 ..D. 凡七请乃得解政去 我乃得抚而有之,不亦快哉 ..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锦帆泾所在的“吴”地,曾为春秋时期吴国的都城,即现在的江苏省苏州市。 B. “不佞”,原指没有口才,也泛指没有才能,旧时多用来作为对自己的谦称。 C. “名山之业”,指可以在名山勒石记功的事业,多指辅佐君主成就王霸之业。 D. “江郎梦中之笔”,传说南朝江淹少时,梦中有人授以五色笔,故文采俊发。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殚力图民,昕夕拮据,憔悴之众,赖以顿苏。 (2)其实君鞅掌簿书,飧沐几废,劳与余等。 9. 依据文意简述文中出现的多重对比。 【答案】6. A 7. C
8. (1)尽力为百姓做事,从早到晚辛苦操劳,疲惫(面容憔悴)的人们依靠他一下子恢复了生气。
(2)其实袁君掌管簿册文书的工作,吃饭沐浴几乎都顾不上,(他的)辛苦劳累与我相同。 9. ①历经千年,人事沧桑变化,而锦帆泾之水依旧。②同在锦帆泾,吴王奢华享乐,袁君则为民劳苦。③同任职一方,袁君题咏撰著,文章传世,而作者却不能。④人生、苦乐之有涯有穷,与山水、文章之无尽不朽的对比。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但是;B项,“姑苏吴治,实踞其上”,“其”是代词,代指“锦帆泾”;“而能与之俱不朽者,其惟文章乎”,“其”表猜测语气,大概。C项,“君以过劳成疾”,“以”,因为;“乃锦帆独托兹集以传”,“以”连词,相当于“而”。D项,“凡七请乃得解政去”,“乃”,副词,才;“我乃得抚而有之,不亦快哉”,“乃”,副词,竟然。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
5
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多指辅佐君主成就王霸之业”错误。“名山”,古代帝王藏策之府。世故在帝王藏策之府的事业。指可以藏之名山,世代流传的事业,多指著书立说,指不朽的著作。从文中所说的内容也可以看出“名山之业”的意思,如倒数第二段说“君诗词暨杂著载在兹编者,大端机自己出,思从底抽,摭景眼前,运精象外。取而读之,言言字字,无不欲飞,真令人手舞足蹈而不觉者。嗟嗟!后霸业而尽者,此水乎?与此水而俱无尽者,兹集乎?夫君齿最少,异日名山之业,未可涯涘”。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殚力”,竭尽全力;“昕夕”,朝暮;“拮据”,劳苦操作,辛劳操持;“赖”,依靠;“顿苏”,立刻(一下子)恢复生气。第二句中,“鞅掌”,指为职事纷扰烦忙;“飧沐”,吃饭沐浴;“几”,几乎,差一点;“劳”,辛苦劳累;“等”,一样,相同。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依据文意简述文中出现的多重对比”。“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比较。如第一段,“阅今数千年,霸业烟销,美人黄土,而锦帆之水,宛然如旧”,“霸业”如同烟雾消散,“美人”已经变成一抔黄土,而锦帆的水依然如旧;如第二段“同一锦帆泾耳,当吴王之时,满船箫鼓,及吴令之身,两部鞭箠;吴王用之,红姝绿娥,左歌右弦;吴令御之,疲民瘵黎,朝拊暮煦”,同在锦帆泾,吴王奢华享乐,袁君则为民劳苦;如第三段“乃锦帆独托兹集以传”,第四段“余所莅治,百花洲在其前,而余日沾沾刑名簿书,不能有所题咏撰著,俾此洲托以传也”,同任职一方,袁君题咏
6
撰著,文章传世,而作者却不能。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金】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②。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③。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④。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注】①三门津:三门峡。黄河流经此处,分成鬼门、神门、人门三股急流。时值蒙古军队南下,词人躲避战乱至三门峡一带。②一峰:屹立于中流的砥柱山。③ 燃犀下照:传说晋人温峤曾点燃犀角照见江中水怪。④ 佽飞:春秋时勇士,曾入江刺杀蛟龙。 10. 上阕前七句,词人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三门峡的自然奇观? 11. 赏析词中画线句的精妙之处。 12. 简述下阕词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10. 夸张、比拟、双关、对偶。
11. 前句写黄河水势之大,收束上文的写景。后句写砥柱山稳立中流,开启下阕的描写和抒怀。两句一动一静,对比鲜明,顿然收住,笔力千钧。砥柱山孤峰耸立,表现出镇定从容、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
12. ①对奸人藏身于险要之地的忧虑;②忠贞坚定力挽狂澜的意向志愿;③奋勇搏击征服惊涛骇浪的壮志豪情。 【解析】
1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上阕前七句,词人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三门峡的自然奇观”,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从题干来看,考查的是修辞,且是“哪些”,说明修辞不止一个。“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黄河九天上”,诗人眼中的黄河水当是由远至近,从高到低,自九天之上飞泻而下;汹涌澎湃、奔流不息的水流给人心理上造成强烈的震荡,形成极大的反差,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这是使用夸张的修辞;“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这两句使用比喻的修辞,用千仞吕梁和钱塘江八月来潮时的雄壮气势来比三门峡水流之急,再加冠以“峻”、“壮”二字,来明言三门峡之奇险壮阔;“长风怒卷高浪”,一个“怒”字赋
7
①
予长风以人的特色,这是使用比拟的修辞;“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使用对仗的手法。
1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词中画线句的精妙之处”,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诗句中的手法和重点词语分析鉴赏效果。“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这句话意思是“黄河水浪冲斥万象,但是中流的砥柱山面对滔天巨浪,却依旧气定神闲”,前一句仍接前面所蓄之势,言黄河水势之大,笔势奇横,是动态的画面;后一句却一顿而转,写三门峡中砥柱山之稳,笔锋骤敛,这是静态的画面。一动一静,相映成趣。由开篇而来的脱缰野马般的气势,顿然收住,闲和平稳。诗人借砥柱山孤峰耸立,表现出镇定从容、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
........................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
8
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考生可以结合下阕“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等几句分析情感。 四、名句名篇默写
13.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________________。”(《论语·颜渊》) (2)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4)___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5)_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 (6)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7)蜂房水涡,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8)牢骚太盛防肠断,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
【答案】 (1). 以友辅仁 (2).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4). 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 (5). 荡胸生曾云 (6). 砯崖转石万壑雷 (7).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8). 风物长宜放眼量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辅、鳝、负、夭阏、砯崖、壑、矗、宜。 五、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遍地白花 刘庆邦
女画家开始到野地里作画去了。女画家在前面走,小扣子和黄狗远远地在后面跟着。等陆续来了三四个男孩子和女孩子,他们才结伴慢慢地向女画家走去。
9
女画家这天所画的是一片茅草。茅草长在一片荒地上,面积并不大。可经女画家一画面积就大了,白茫茫的,好像一眼望不到边。在小扣子眼里,女画家画的画是有声音的,那声音是旷野里的长风吹在茅草穗子上出来的,呼呼作响,一直向天边响去。在小扣子眼里,女画家画的画是有温度的,让人感到一种萧萧的凉意,一看就想抱紧自己的身子。在小扣子的眼里,女画家画的画是有气味的,这种气味是土地的气味,茅草穗子的气味,还有风的气味。有了声音、温度和气味,女画家画的画就像是一个神话般的世界,让人一看就不知不觉走进去了。
小扣子看见,他家的黄狗突然跑到茅草丛里去了,在那里仰着脸瞎看。小扣子刚要把黄狗赶开,女画家说,不要管它。结果女画家把黄狗也画进画里去了。小扣子心里一喜,女画家总算画了他家的一样东西,他总算为女画家作出了一点贡献。上了画,黄狗跟平常日子不大一样。在平常,黄狗是很调皮的,老是闲不住。画上的黄狗在张着耳朵听风,显得很成熟,很孤独,好像还有些愁。这样的黄狗让小扣子顿生怜爱,他真想马上抱住黄狗,把脸贴在狗脸上亲一亲。
女画家画完了画,问:这是谁家的狗?
小扣子还没说话,几个孩子就往前推他,说是小扣子家的狗。 女画家对小扣子说:你们家的狗不错呀!
小扣子眼睛躲着,不知说什么好。小扣子的脸有些红。 女画家问:你们这儿种荞麦吗?
别的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回答不上来。这时候小扣子不说话不行了,小扣子说:种。 女画家的问题还很多,她问小扣子,荞麦是不是红秆儿?绿叶?白花?荞麦花开起来是不是像下雪一样?女画家问什么,小扣子都说是。有一个问题小扣子吃不准,荞麦是什么时候种?女画家提了这个问题,他就得回答,不能让女画家失望。他先说春天种,又说不对,夏天种。他这样一会儿春天一会儿夏天的,别的孩子都笑了。女画家看出了小扣子的窘迫,说没关系没关系,不管什么时候种,只要种就行。
当晚,小扣子让母亲去给女画家送鸡蛋。小扣子说,女画家把他们家的黄狗画在画上了。
于是母亲包上一些鸡蛋,带上小扣子和黄狗,给女画家送去了。
女画家正跟房东一家人说闲话,好像说到的话题又是荞麦花。母亲把小扣子推到前面,说:你把我们家的狗画到画上去了。我儿子让我来感谢你。女画家笑了,说画了人家的狗,不但不给人家钱,还要白吃人家的鸡蛋,这样的便宜事上哪儿找去!她说,这些鸡蛋她先不
10
吃,一个一个画在画上,这样小扣子家的人还会给她送鸡蛋,送到后来,她就不画画了,成贩鸡蛋的了。
女画家的笑话把院子里的人都说笑了。
月光正好,母亲和小扣子没有马上回家,女画家接着又说到了荞麦花。女画家说,她小时候,跟着下放的父母在农村住了一段时间,好像看见过荞麦花。在她印象里,荞麦花不是零零星星开的,似乎一夜之间全都开了。她早上起来,觉得西边的天怎么那么明呢,跑到村边往西地里一看,啊,啊,原来是荞麦花开了。荞麦花开遍地白,把半边天都映得明晃晃的。荞麦花的花是不大,但经不住荞麦花又多又密,自得成了阵势,成了海洋,看一眼就把人震住了。在没有看到荞麦花之前,她喜欢看那些一朵两朵的花,老是为那些孤独的花所感动。看到了大面积白茫茫的荞麦花,她才打开了眼界,才感到更让人激动不已和震撼的,是潮水般涌来的看不见花朵的花朵。她钻进密密匝匝的花地里,一呆就是半天。她记得荞麦地里蜜蜂和蝴蝶特别多,像是在花层上又起了一层花。连蜜蜂和蝴蝶似乎都变成了白的。她晚间也去看过荞麦花。晚间很黑,没有月亮。不过,她一点也不害怕,因为满地的白花老远就看见了。她看着前面的光明,不知不觉就走进了花地里。
说到这里,女画家轻轻地笑了。她说时间太久了,记不清了。反正那样的荞麦花如今是很难看到了。
院子里的人一时都没有说话,只有如霜的月光静静地洒落。
来年,在小扣子的一再要求下,母亲种了一块荞麦。小扣子看见,荞麦出芽了,荞麦长叶了,荞麦抽茎了,荞麦结花骨朵了……荞麦终于开花了!荞麦花开得跟女画家的回忆一样恍如仙境,把小扣子感动得都快要哭了。
从荞麦开花那一刻起,小扣子天天在花地里,并不时地向远方张望。母亲知道小扣子盼望什么,她帮着小扣子向远方张望。
(有删改)
14. 分析第三段中关于黄狗的叙写对小说的作用。
15.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小扣子”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16. 简要分析画线句中人物的心理状态。 17. 探究标题“遍地白花”的丰富意蕴。
【答案】14. ①对小扣子形象的作用;②对画家形象的作用;③对下文送鸡蛋情节的铺垫作用。
15. 小扣子能感知美感受力、淳朴善良、腼腆。(结合原文相关细节分析概括)
11
16. ①对女画家描述美好画面的陶醉;②对美好景象再难看到的感伤。
17. ①开满的大面积的荞麦花;②富有震撼力的美;③给人以希望的光明;④对美的感知可以感染更多的人;⑤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人性美。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第三段中关于黄狗的叙写对小说的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也是考查物象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首先明确内容上的作用,然后分析结构上的作用。第三段中写到黄狗跑到茅草丛中后被画家画入画面,画面中的黄狗一改平时的调皮,变得成熟孤独而忧愁,因画中黄狗的孤独让小扣子产生怜爱,这对小扣子形象起到衬托作用;黄狗跑入茅草丛而被画家画入画面中,而画面中的狗展示出与平时不一样的特色,展示画家描述画面的美好,对女画家起到衬托的作用;后文写到“当晚,小扣子让母亲去给女画家送鸡蛋。小扣子说,女画家把他们家的黄狗画在画上了”,这是因为画家把黄狗画到画中去了,故第三段黄狗这一内容为下文送鸡蛋情节起到铺垫作用。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比如本题是考查第三段叙写黄狗内容的作用,黄狗是物象,可以从对人物的作用,对结构的作用两个角度分析作答。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小扣子’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这是考查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首先给人物定位,从文中来看,小扣子是一个农村孩子,然后圈出人物的表现,小扣子面对女画家的画作,他有极强的感知能力,如“在小扣子眼里,女画家画的画是有声音的,……在小扣子眼里,女画家画的画是有温度的,……在小扣子的眼里,女画家画的画是有气味的,……有了声音、温度和气味,女画家画的画就像是一个神话般的世界,让人一看就不知不觉走进去了”,这说明小扣子是一个能感知美的人;当女画家夸奖小扣子家的黄狗时,“小扣子眼睛躲着,不知说什么好。小扣子的脸有些红”,这表现出小扣子的腼腆羞涩;如“当晚,小扣子让母亲去给女画家送鸡蛋。小扣子说,女画家把他们家的黄狗画在画上了”,这表现出小扣子的淳朴善良。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小扣子”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
12
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1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分析画线句中人物的心理状态”,这是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找到划线句,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人物的心理状态。“院子里的人一时都没有说话,只有如霜的月光静静地洒落”,院子里的人之所以没有说话,首先是被女画家描绘的画面迷住了,陶醉于其中,文章前面写到女画家小时候看到的荞麦花盛开的画面,那是“大面积白茫茫的荞麦花”,那是“让人激动不已和震撼的”的场面,那是“潮水般涌来的看不见花朵的花朵”,面对这样的画面,人们沉醉其中;其次应还有对美好事物或景象再难看到的感伤,如前面说的“反正那样的荞麦花如今是很难看到了”。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探究标题‘遍地白花’的丰富意蕴”,这是针对小说标题设题。探究丰富意蕴,一般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顺序分析。首先结合文本内容理解表面意思,从文中来看,“遍地白花”是指开满的大面积的荞麦花,如“荞麦花开遍地白,把半边天都映得明晃晃的”“看到了大面积白茫茫的荞麦花”“满地的白花”;然后分析深层意思,如文中所说“看一眼就把人震住了……才感到更让人激动不已和震撼的”,可见又指富有震撼力的美;如文章最后小扣子家种植的荞麦以及荞麦开花的情景,可见“遍地白花”又是指给人以希望的光明;如女画家对美的感知感染了小扣子、小扣子的母亲以及房东等,这说明对美的感知可以感染更多的人;如小扣子送鸡蛋给女画家,女画家没有接受,这体现出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人性美。本题难度较大,理解表层含义不难,但分析深层含义有难度。考生需要结合小说的主旨作答。 六、 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探索的动机 爱因斯坦
人们总想以最适合于他自己的方式,画出一副简单的和可理解的世界图像,然后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征服后者。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各按自己的方式去做的事。各人把世界体系及其构成作为他的感情生活的中枢,以便由此找到他在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内所不能找到的宁静和安定。
在所有可能的图像中,理论物理学家的世界图像占有什么地位呢?在描述各种关系时,它要求严密的精确性达到那种只有用数学语言才能达到的最高的标准。另一方面,物理学家
13
必须极其严格地控制他的主题范围,必须满足于描述我们经验领域里的最简单事件。对于一切更为复杂的事件企图以理论物理学家所要求的精密性和逻辑上的完备性把它们重演出来,这就超出了人类理智所能及的范围。高度的纯粹性、明晰性和确定性要以完整性为代价。但是当人们胆小谨慎地 把一切比较复杂而难以捉摸的东西都撇开不管时,那么能吸引我们去认识自然界的这一渺小部分的,究竟又是什么呢?难道这种谨小慎微的努力结果也够得上宇宙理论的美名吗?
我认为够得上的。因为,作为理论物理学结构基础的普遍定律,应当对任何自然现象都有效。有了它们,就可能借助于单纯的演绎得出一切自然过程(包括生命过程)描述,也就是它们的理论,只要这种演绎过程并不超出人类理智能力太多。因此,物理学家放弃他的世界体系的完整性,倒不是一个什么根本原则问题。
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要通向这些定律,没有逻辑推理的途径,只有通过建立在经验的同感的理解之上的那种直觉。由于这种方法论上的不确定性,人们将认为这样就会有多种可能同样适用的理论物理学体系,这个看法在理论上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物理学的发展表明,在某一时期里,在所有可想到的解释中,总有一个比其他的一些都高明得多。凡是真正深入研究过这一问题的人,都不会否认唯一决定理论体系的实际上是现象世界,尽管在现象和他们的理论原理之间并没有逻辑的桥梁;这就是莱布尼茨非常中肯地表述过的“先天的和谐”。
渴望看到这种先天的和谐,是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我们看到,普朗克就是因此而专心致志于这门科学中的最普遍的问题,而不是使自己分心于比较愉快的和容易达到的目标上去的人。我常常听人说,同事们试图把他的这种态度归因于非凡的意志和修养,我认为这是错误的。促使人们去做这种工作的精神状态,是同宗教信奉者或谈恋爱的人的精神状态相类似的,他们每日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我们敬爱的普朗克今天就坐在这里, 内心在笑我像孩子一样提着第欧根尼的风灯闹着玩。我们对他的爱戴不需要作老生常谈的说明,我们但愿他对科学的热爱将继续照亮他未来的道路,并引导他去 解决今天理论物理学的最重要的问题。
【注】本文是爱因斯坦于1918年4月在柏林物理学会举办的麦克斯·普朗克六十岁生日庆祝会上的讲话。
(有删改)
18. 请简要归纳文章的论述层次。
19. 作者为什么认为“物理学家放弃他的世界体系的完整性,倒不是一个什么根本原则问
14
题”?
20. 根据文本,你认为理论物理学家需要哪些品质?
【答案】18. 首先,提出人们通过画出一幅简单的和可理解的世界图像寻找对世界的理解和自身的价值;其次,论述物理学家的世界图像的特征和意义;最后,得出物理探索需要毅力、耐心和激情的观点。
19. ① 严密的精确性达到那种只有用数学语言才能达到的最高的标准;② 严格地控制他的主题范围,满足于描述我们经验领域里的最简单事件;③ 理论物理学结构基础的普遍定律,应当对任何自然现象都有效。 20. 毅力、耐心、激情。 【解析】
1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归纳文章的论述层次”,这是考查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第一段说“人们总想以最适合于他自己的方式,画出一幅简单的和可理解的世界图像,然后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征服后者”“各人把世界体系及其构成作为他的感情生活的中枢,以便由此找到他在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内所不能找到的宁静和安定”,由这些内容可以知道,第一段是提出人们通过画出一幅简单的和可理解的世界图像寻找对世界的理解和自身的价值;第二段说“在所有可能的图像中,理论物理学家的世界图像占有什么地位呢”“那么能吸引我们去认识自然界的这一渺小部分的,究竟又是什么呢?难道这种谨小慎微的努力结果也够得上宇宙理论的美名吗”,第三段说“我认为够得上的。因为,作为理论物理学结构基础的普遍定律,应当对任何自然现象都有效”,这两段是论述物理学家的世界图像的特征;第四段说“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这是论述物理学家的世界图像的意义;第二段、三、四三段可以放在一起,是论述物理学家的世界图像的特征和意义;文章第五段说“渴望看到这种先天的和谐,是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这是得出物理探索需要毅力、耐心和激情的观点。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遇到个别语句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等读完全文,再回读。然后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性的词语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阅读时要特别将它们圈画出来。
15
1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为什么认为‘物理学家放弃他的世界体系的完整性,倒不是一个什么根本原则问题’”,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到文中圈出题干中的引文,然后结合上下文筛选信息。这句话在文章第三段最后,“因此,物理学家放弃他的世界体系的完整性,倒不是一个什么根本原则问题”,由“因此”可知,这是由上文得出的结论,故可以到上文筛选信息,如第三段“我认为够得上的。因为,作为理论物理学结构基础的普遍定律,应当对任何自然现象都有效。有了它们,就可能借助于单纯的演绎得出一切自然过程描述,也就是它们的理论,只要这种演绎过程并不超出人类理智能力太多”,如第二段“在描述各种关系时,它要求严密的精确性达到那种只有用数学语言才能达到的最高的标准”“物理学家必须极其严格地控制他的主题范围,必须满足于描述我们经验领域里的最简单事件”。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文本,你认为理论物理学家需要哪些品质”,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如文章最后一段“渴望看到这种先天的和谐,是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可见需要耐心和毅力;如“促使人们去做这种工作的精神状态,是同宗教信奉者或谈恋爱的人的精神状态相类似的,他们每日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可见还需要激情。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作答。 七、作文
21.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很多人都习惯在拍照后修饰图片,也有人觉得这失去了真实的美。有的景观在修饰后方便了游览,也有人觉得这失去了原有的韵味。语言被修饰得更优美华丽,也有人觉得这失去了质朴的本意。
【答案】做真实的自己
世间美好的事物繁多,其中最让人向往的却是虚幻的水中月镜中花。因为它们神秘美丽而令人向往。于是在追求中我们常常迷失了方向,忘记了时间,并为此乐此不疲,直至追求破灭。追求如此,人的心态更是如此,常常为了一些华而不实的事物,而忘记了做真实的自己。
做真实的自己,过真实而精彩的人生。
李白,一直做真实的自己。受皇帝亲诏上京,他自信地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壮语。在官场黑暗斗争,报国无门是,他毅然离去,留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
16
李白,用他的超凡的才华诠释了大唐才子的真性情。即使平步青云,即使沦为布衣,他依然做真实的自己,挥毫舞墨,书写自己昂扬的斗志,失落的郁闷,使然的豁达,他用千古诗句书写自己真实的人生,毫不做作,做真实的自己。
做真实的自己,卸去外表的包装,会让人更加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一直被誉为“台湾之子”的陈水扁,在一夕之间沦为“台湾之耻”,原因竟是他在任期间贪污受贿。作为一名公务员,他起先的目的的确是单纯的,就是为了百姓做事,谋幸福,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一直不坚定,放弃了真实的自己,与追求各种名利,到头来迷失了自己,连同那虚假的“台湾之子”的包装也被扯下。可见,只求过度的钱财名利的包装,不但摧毁了自己的真实,最终也迷失了自己。
做真实的自己。就是按自己真实的医院生活,不被虚假的包装所干扰,之中坚定自己真实的意愿,保持自己的本色。正确认识真实的自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以真实的心面对路途中的形形色色的诱惑,能让人看清事物的本质,走对每一步,最终,走出自己真实的人生路。这样,当我们回望走过的路是,我们会感受一路以来的精彩,为自己的一路以来保持的真实而欣慰。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首先分析材料,“很多人都习惯在拍照后修饰图片,也有人觉得这失去了真实的美。有的景观在修饰后方便了游览,也有人觉得这失去了原有的韵味。语言被修饰得更优美华丽,也有人觉得这失去了质朴的本意”,材料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现象,如“拍照后修饰图片”“修饰景观方便游览”“修饰语言变得优美华丽”,二是看法,有人认为“失去真实的美”“失去原有的韵味”“失去质朴的本意”。对于“修饰”,我们可以认可,也可以否定。从肯定的角度来看,修饰容颜可以让人更自信,修饰景观可以为游览提供方便,修饰语言可以增加美感。从否定的角度来看,过于修饰会失去本来面目,失去本真,掩盖真实。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立意。 参考如下:
拒绝多余的修饰,换来美好人生 撕下虚假面具,还我美丽姿态 真实才是美
让我们接受美化过的生活
语文附加题
一、文言材料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7
夫《骚》与《史》,千古之至文也。其文之所以至者,皆抗怀于三代之英,而经纬乎天人之际者也。所遇皆穷,固不能无感慨。夫子曰:“《诗》可以兴。”《骚》与《史》,皆深于《诗》者也,言婉多风皆不背于名教而梏于文者不辨也故曰必通六义比兴之而后可以讲春王正月之书。
(选自章学诚《文史通义》,有删节)
22. 用“/”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言婉多风皆不背于名教而梏于文者不辨也故曰必通六义比兴之旨而后可以讲春王正月之书。 23. 选文中《骚》《史》分别指 、 两部作品
24. 作者认为《骚》《史》是千古至文的理由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22. 言婉多风/皆不背于名教/而梏于文者不辨也/故曰/必通六义比兴之旨/而后可以讲春王正月之书。 23. 《离骚》《史记》
24. 情怀高尚(思想境界高),可追三代精英;能把握、推究天人关系的规律(或推究“天人之际”为己任)。(说明:深得《诗经》感发人情感的精髓,答出不算错,亦不得分;答成深得《诗经》比兴艺术手法为错解,但不扣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这是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结合语段理解大概意思,然后根据句末语气词、句首发语词、对称的句式、顶针的修辞等进行断句。“言婉多风/皆不背于名教/而梏于文者不辨也/故曰/必通六义比兴之旨/而后可以讲春王正月之书”,可以先依据句末语气词“也”断开一处,再依据表对话的词语“曰”断开一处,“通”意思是“通晓”,宾语是“六义比兴之旨”,“旨”即“要旨,意义”,宾语后要断开,又可以断开一处;“婉多风”是形容“言”,从“风”后断开;“背于名教”是状语后置句,应从“名教”后断开。
23. 试题分析:题干问都是选文中《骚》《史》分别指哪两部作品,这是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骚》指《离骚》,在学过的诗篇中曾经出现过“骚”,如“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如“文人骚客”,这些句中的“骚”都是从《离骚》而来,这个不难,难的是《史》,但也可以借助两者之间共同的“史”字推断出来,应是指《史记》。
2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认为《骚》《史》是千古至文的理由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圈出材料中的相关文字,然后理解意思,最后进行概括。语段第一句说“夫《骚》与《史》,千古之至文也”,可见答案在后面,
18
如“其文之所以至者,皆抗怀于三代之英”“言婉多风,皆不背于名教,而梏于文者不辨也,故曰,必通六义比兴之旨,而后可以讲春王正月之书”,这是说这两部书的思想境界高,可追三代精英;如“经纬乎天人之际者也”,这是说这两部书能把握推究天人关系的规律。 二、名著阅读题
25.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茶馆》第二幕中,给人算命的唐铁嘴生意变好了,抽上了白面。而曾任国会议员的崔久峰却放弃了革命的理想。两人命运的变化折射出当时中国昏暗动荡的现状。
B. 在《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称大海为“1amar”,意为男性。说明老人将大海视为强劲的对手,想征服它,显示了“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硬汉精神。
C. 欧也妮偶然中看见了查理的书信,得知查理因破产而不得不和情人分手,知道了查理对自己的印象,这让欧也妮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爱情,希望帮助查理摆脱困境。
D. 赤壁之战中,徐庶识破了庞统的连环计,但并未揭发,而是借机让庞统帮自己逃离曹营。于是庞统故意散布谣言,称西凉韩遂、马腾谋反,让徐庶借平乱之机脱身。
E. 《呐喊》塑造了许多愚弱麻木的国民形象,比如为儿子治病讨要人血馒头的华老栓夫妇,有要忘却当年革命同伴的N先生,还有被老妇以撞到讹诈不敢反驳的车夫。 【答案】BE
26. 简答题。
(1)概括《红楼梦》中金钏、司棋、鸳鸯香消玉殒的直接原因。 (2)下面引文出自谁之口?简述其被命运摆布的一生。
“我们的境遇不同。我赶不上时代了。我的一生只是让命运在摆布,自己不能作一点主。
19
我哪儿还有幸福呢?”
【答案】(1)金钏:被王夫人羞辱,被赶出贾府。司棋:被赶出大观园,误以为被潘又安抛弃。鸳鸯:贾母去世后,反抗贾赦的威胁逼迫。
(2)这话是梅说的,梅和觉新青梅竹马,觉新屈从于父亲的意志与瑞珏结婚。而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回到了娘家。军阀开战,梅和琴来高公馆避难,与觉新重逢,两人都不能忘情。在矛盾痛苦中,梅抑郁成疾,吐血而死。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概括《红楼梦》中金钏、司棋、鸳鸯香消玉殒的直接原因”,这是考查学生对《红楼梦》内容的识记能力。这三人死去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本题要解答的是直接原因。如金钏:一个盛暑的中午,宝玉与金钏儿在午休的王夫人房中嬉戏,可是素来宽仁慈厚,把金钏当女儿一样看待的王夫人竟然认为金钏儿是“行无耻之事”,并且“此乃平生最恨者”,翻身起来就照金钏脸上打了一嘴巴,还破口大骂,一定要把她撵了出去,“虽金钏苦求,亦不肯收留”。偏生在这段描写里又有了个不祥的话语出现了,那就是金钏儿对宝玉说的玩笑话----“你忙什么,金簪儿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后来王夫人请金钏母亲将她带走,金钏儿不忍侮辱,跳井自尽。可见直接原因是被王夫人羞辱,被赶出贾府。再看司棋:司棋与潘又安私通,被撵出大观园。后来,潘又安到她家来探望,司棋的母亲对他又骂又打,司棋恳求妈妈成全他们,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司棋无法,便一头撞死在墙上,与潘又安双双殉情而死。直接原因是:被赶出大观园,误以为被潘又安抛弃。鸳鸯:鸳鸯不愿嫁给老色鬼贾赦老爷做妾,而身份低微的丫鬟只好以谁都不嫁作为抗争,用以明志,名叫鸳鸯,却绝对不是鸳鸯命,其实也是被逼无奈。贾母一死,没人再给鸳鸯撑腰,鸳鸯不愿在贾赦淫威下屈服,性格刚烈的她最终随贾母一起去了。可见直接原因是:贾母去世后,反抗贾赦的威胁逼迫。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面引文出自谁之口?简述其被命运摆布的一生”,这是考查学生对巴金《家》中内容情节的识记能力。“我们的境遇不同。我赶不上时代了。我的一生只是让命运在摆布,自己不能作一点主。我哪儿还有幸福呢?”从书中来看,这话是梅说的,是梅对琴说的,当时军阀开战,梅和琴来高公馆避难,梅非常悲观,琴告诉她“现在时代不同了。说不定它会给你带来幸福”,由此引发梅的这番感慨。明确了人物之后再概括其一生即可,要注意“被命运摆布”这一修饰语。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诗人艺术家在这人世间,可具两种态度:醉和醒。
20
醒者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拿极客观的胸襟“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柳宗元语)。世间的光明与黑暗,人心里的罪恶与圣洁,一体显露,并无差等。“赋家之心,包括宇宙”。然而他们究竟是大诗人,诗人尤贵具有别眼。诗人艺术家呈现的这个世界尽管十分真实,十分清醒,终究蒙上了一层诗心的温情和智慧的光辉,使我们读者走进一个较现实更清朗更生动更深厚的富于启发性的世界。所以诗人善醒,他能透澈人情物理,把握世界人生真境实相,散布着智慧。
但诗人更要能醉,能梦。由梦由碎诗人方能暂脱世俗,深深地深深地坠入这世界人生的一层变化迷离,奧妙惝恍的境地。《古诗十九首》凿空乱道,归趣难穷,读之者回顾踌躇,百端交集,茫茫宇宙,渺渺人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无可表达的沉思,无可解答的疑问,令人愈体愈深,文艺的境界邻近到宗教境界(欲解脱而不得解脱,情深思苦的境界)。
这样一个因体会之深而难以言传的境地,已不是明白清醒的逻辑文体所能宽全表达。醉中语有醒时道不出的。诗人艺术家往往用象征的(比兴的)手法才能传神写照。诗人于此凭虛构象,象乃生生不穷;声调,色采,景物,奔走笔端,推陈出新,迥异常境。戴叔伦说:“诗家之境,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间。”
所以最高的文艺表現,宁空毋实,宁醉毋酲。西洋最清醒的古典意境,希腊雕刻,也要在圆浑的肉体上留有清癯而不十分充满的境地,让人们心中手中波动一痕相思和期待。阿波罗神像在他极端清朗秀美的面庞上,仍流动着沉沉的梦意在额眉眼角之间。
(宗白华《略论文艺与象征》,有删改)
27. 概括文中诗人艺术家“醒”的态度的内涵。 28. 文中引戴叔伦之言有何作用?
29. 作者为什么说“最高的文艺表现,宁空毋实,宁醉毋醒”?
【答案】27. ①张目人间(答牢笼百态、包括宇宙、呈现外在与内在的世界都可);② 寄情世外(答蕴含诗心的温情和智慧的光辉也可)
28. 举例引用,论证前文诗人需要借助象征或比兴的手法才能传达出醒时道不出(或难以言传)的人生感受的观点。
29. (1)让人暂时脱离世俗,进入更深更高的宗教境界。(2)能传达出醒时道不出的(即难以言传的)人生感慨。 【解析】
2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概括文中诗人艺术家‘醒’的态度的内涵”,这是考查学生理解
21
文中重要概念的内涵,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圈出相关的内容,然后依据分值进行概括。如第二段“醒者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拿极客观的胸襟‘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诗人艺术家呈现的这个世界尽管十分真实,十分清醒,终究蒙上了一层诗心的温情和智慧的光辉”,由此可以概括出“张目人间”和“寄情世外”这两点。
2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引戴叔伦之言有何作用”,这是考查引用名人名言的作用。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作为理论论据来论证观点,以论点为统帅,为论点服务,使论据确凿充分,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具有突出中心、富有启发性、使语言精练等作用。从文中来看,在倒数第二段引用戴叔伦的话,这一段是说“醉中语有醒时道不出的。诗人艺术家往往用象征的(比兴的)手法才能传神写照”,戴叔伦的话是“诗家之境,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间”,戴叔伦的话是说诗家之境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间,即难以言传,这就论证了前面所说的诗人需要借助象征或比兴的手法才能传达出醒时道不出(或难以言传)的人生感受的观点。
2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为什么说‘最高的文艺表现,宁空毋实,宁醉毋醒’”,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言,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到文中找到题干中的引文,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这句话在文章最后一段,文中的表述是“所以最高的文艺表现,宁空毋实,宁醉毋醒”,这是对上文的小结,这句话是对最高文艺表现的概括,肯定了“醉”“空”的状态,分析上文可以发现,第一段提出“醒和醉”这两个概念,第二段对“醒”进行阐述,三、四段对“醉”进行阐述,故本题的答题区域应在第三、四段,如第三段“但诗人更要能醉,能梦。由梦由醉诗人方能暂脱世俗,深深地深深地坠入这世界人生的一层变化迷离,奥妙惝恍的境地”,如第四段“这样一个因体会之深而难以言传的境地,已不是明白清醒的逻辑文体所能完全表达。醉中语有醒时道不出的”,根据这两段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