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间道》中的黑色叙事
作者:陈诗佳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3期
摘 ; 要:由西方起源的黑色电影,在20世纪后期的香港得到了飞速发展。它不仅延续了黑色电影的视听风格,同时极大地发展了黑色强盗片这一模式,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翻新和变形,使得人物的身份和命运都更具有宿命感。文章将通过《无间道》对这一类型电影进行分析。
关键词:无间道;黑色电影;叙事特点;视听风格
中图分类号:J905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121-02 电影是一种以叙事为主的艺术,它的叙事方式虽然变化多端、千奇百怪,但其结构模式却可以大致归纳为几种类型,例如“侦探片”、“西部片”、“悬疑片”、“科幻片”、“爱情片”、“歌舞片”等等。因此不难发现,当我们在电影院中买票或是上网搜片时,总能根据影片的提示进行快速的挑选。
而在众多影片中,有种电影类型颇具魅力——“雨夜的街道雾气弥漫,车灯穿过黑暗,使地面的水坑发亮,酒吧的霓虹灯在街角兀自闪烁,一个穿雨衣的男人点着了嘴边的香烟,燃亮的火柴在男人的脸上投下深重的阴影……”,这是一组较为常见却又不失风格化的叙事镜头,大部分专业人士把这样的一批影片称为“黑色电影”。作为一种类型,黑色电影具有独特的风格情调,它的叙事往往透露着绝望和偏执,也展现着不同人物心中的欲望和罪恶,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黑色电影产生时的社会背景。 一、什么是黑色电影
出于美国大众在二战后对国家经济以及各方面状况的幻灭感,上个世纪40年代,黑色电影在好莱坞应运而生。大多数黑色影片在拍摄时,都融入了黑暗、恐惧乃至绝望的情绪。它突破了往日好莱坞电影华丽而梦幻的情节剧情,以大量的街道背景、表现主义的视觉风格、侦探、犯罪一类的题材和阴暗、悲观、恐惧的情绪为特征。酒吧、雨夜、霓虹灯、男人,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视觉场景加之深沉、无奈的叙事特点,让我们很容易将黑色电影与其他类型的电影相区别。
20世纪60-70年代,好莱坞涌现的新黑色电影继承了经典时期的精髓,也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属于自己的新的风格特征:影片的叙事主旨更加凸显社会与人性中的黑暗面,通过正反势力的较量,让观众在唏嘘之余,更加清醒地观察到人性的矛盾和欲望,从而表达出对人类精神困境的关注。
二、《无间道》中的黑色叙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黑色电影是日益发展成型的一类电影,它反映了更深层面的社会心理,同时它又是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看见或明或暗的历史背景、政治问题和美学渊源。日益成型的黑色电影在美国广受欢迎,而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香港在黑色电影的创作上也十分突出,它不仅延续了黑色电影的固有特点,同时还极大地发展了黑色强盗片这一模式,在固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翻新和变形。
在香港的黑色电影中,黑帮片和警匪片十分常见,在影视叙述中,男性主人公多具有反英雄的特征,他们是城市中的独行者,有着美好的愿景,但却在残酷的现实中挣扎。他们既无法拯救自己,也无法拯救他人,甚至有时还会不幸地沦为黑暗世界的牺牲品,正义与邪恶之间的界线在他们身上变得十分模糊。在香港黑色电影井喷的时代,刘伟强的《无间道》系列显得尤为出色。
《无间道》讲述的是两个身份混乱的男人,他们分别为警察和黑社会的卧底。刘建明是黑帮三合会的成员,十年前他听从老大的吩咐,加入了香港警校,做了黑社会的卧底。而始终想做个好警察的陈永仁因极具卧底天赋被警督看中,被校方强令退学,秘密打入三合会。十年的岁月变迁,刘建明在老大韩琛的帮助下,一步步走向别人所向往的成功,成为了警司,但其内心苦不堪言,期望终有一天能摆脱黑社会卧底的真实身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而看似玩世不恭的陈永仁也逐渐成为黑帮里的红人,打砸抢烧样样精通,可日躲夜藏的生活让他感到厌倦,不属于自己的古惑仔身份时常让他感到混乱和困顿,不知真实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一日,重案组从陈永仁手中获悉一批毒品交易的情报,紧接着锁紧了目标人物韩琛,可没料情报被刘健明泄漏,在晚上展开的行动中,双方均以失败告终。未曾想,这场任务暴露了明暗双方都藏有卧底的事实,一场内鬼肃清的活动随之展开。
“无间道”一词来源于佛经,它是八大地狱中最痛苦的一个。本片以“无间道”作为片名,显然有着不同一般的寓意。在众人眼光里,作为警司的刘建明西装革履,神采奕奕,他是正义和光明的化身;而穿着皮衣的陈永仁则总是满头油光,胡子拉渣,痞气十足的性格让人们敬而远之,两人若走在一起,鲜明的反差油然而生。可论及二人内心,这个正义的化身藏着不可告人的黑暗,而总活在阴影中的陈永仁却暗藏温存,善良的种子如微弱的火光,虽不耀眼,但却生生不息。两个身份都本不属于自己的人,他们却几乎生活在同一个类似无间地狱的环境里,连做梦都怕别人拆穿了自己的身份。命运迥异而又相似的刘健明和陈永仁开始在无间道的旅程中接受严峻考验,都说进入无间地狱是没有轮回的,但片中一明一暗的两位主角却都在努力改变生活,寻求重生。
就叙事方面来分析,《无间道》有着较为显著的黑色电影特征。
1.从主题上看,一方面,黑色电影在创作中常怀有深深的宿命感,一种绝望之情浸透于银幕,一种对人性善良和理性力量的怀疑态度,通过主人公和他们所在的社会以及生存环境散发出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无间道》中,对善良和理性的怀疑,对宿命感的无奈,大多通过人物形象的对立来展现,最显而易见的,是刘建明和陈永仁的对立关系。影片中的卧底不再单指警方派到黑帮的卧底,同时也包括黑帮打入警队的卧底,于是这两个相互对立的角色便形成了联系,而“卧底”也有了身份错置的象征。一个欲摆脱坏人的外壳,恢复正义,一个欲挣脱“坏人”的身份,成为“好人”,但碍于现实的羁绊,任何一方都是不易的。在黑白间挣扎另二人心力憔悴,错乱的身份使他们在沉思时感到痛苦和无奈。
人物形象的对立不仅存在于两个人之间,也存在于单个人本身的前后性格特点。黑帮老大韩琛本来是黄警官的线人,他有一个深爱自己的妻子Mary。在这部以男人为主的影片中,这个女性角色显得并不那么突出,但这样一个人物,却推动了韩琛多方面的转变。Mary是个极具野心的女人,为了丈夫能成为老大,她买凶杀死倪坤。韩琛去了泰国后,她十分担心丈夫的安危,不顾自己身处险境,执意要去泰国找他。在她的心目中,韩琛是第一位的,正如她说“其实做女人很简单,只要她的男人好,她做什么都可以”,但是她却为韩琛而死。韩琛深受打击,为了实现妻子的愿望,力图成为黑社会的人上人。在多年后,韩琛仍会因为思念妻子而留下眼泪,由此可见,对妻子的深情厚谊,是他不择手段谋取个人利益,竭尽全力爬上黑社会老大位置的推动者。虽然影片中没有表露出韩琛是否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满意,但内心的孤寂和对温暖的空缺,同样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无奈。种种矛盾,使我们在看待一个人物时,很难界定他到底好人还是坏人,我们可以说韩琛是个忠肝义胆,爱护妻子的好丈夫,也可以说他是无恶不作的黑帮老大。
很多时候,自己的命运自己无法主宰,一步步走来的路,都是在完成他人的意志,这不免让人感到无力和绝望,任何人都逃不开心灵的矛盾,这种不属于肉体的折磨是人世间最大的苦痛,而“无间”二字恰是电影中大部分人物的宿命。
另一方面,黑色电影总是摒弃宏大叙事,转而采取个体化、私密化的叙事策略。在《无间道》中,我们不难发现,故事叙述的主体不是整个警署,不是整个香港社会,而是常被我们忽视的,在体制外的一群人。我们不了解卧底的生活,对他们的所知所想也了解甚少,而《无间道》则从这个角度入手,以几个人为主的叙事,阐释了在现实中值得我们反思的一面。 2.黑色电影的主人公往往是挤在警察与罪犯之间的角色,他们并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却又因为现实而无可奈何。在《无间道》中,这个特点显得尤为明显,且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演变。通常来说,夹在警匪之间的角色会是侦探或是其各路古惑仔,但在《无间道》中,跻身于二者之间的不是其他角色,而是他们错位的身份和纠结的内心。似乎在小的时候,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担心:我不是自己,而是某个别人,而我正生活在别人的生活里。这样看似拗口的观点有点荒谬,但却也常让我感到困扰,理不出头绪。?而在《无间道》中,两个男人的这种忧虑不是偶尔出现,他们就是一直清醒地生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从未间断。真实身份成了刘建明最大的恶梦,也成了陈永仁可望不可即的愿望。
3.黑色电影总是贯穿了悬念推理式的叙述过程。通常来说,黑色电影不会开场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人物的来龙去脉交代得一清二楚,它总是要像侦探破案一样抽丝剥茧,进行层层递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进的叙述。而在《无间道》中,事情和人物在开篇似乎便已然交代清楚,而其中贯穿全局的悬念,是我们对二人未来何去何从的好奇,以及二人是如何在错位人生里进行角色互换的。 在这部电影中,两个错位的人在同一个场景中出现了七次。第一次是双方的身份的互换:刘建明进入警校,陈永仁被“开除”出校,警官教训新生说谁不想干就和他一样滚蛋时,年轻的刘建明说了句:“我就想换”。这是全片的基调,不想来的来了,不想走的走了,彼此都走进了不是自愿的生活。第二次相遇是在中环的音响店,十年过后的两人有着共同的爱好。他们并排坐着,在蔡琴的歌声中陶醉沉迷,这时两人的身份是平等的,这是一段恬静而和平的时光。第三次是在警局,被传讯的刘建明和陈永仁,两人正好处于画面的对角,都是低着头,在这里他们已经完成了身份的互换。第四次是在两人调查“内鬼”中,陈永仁从电影院跟踪刘建明,他们没有正面的接触,双方都只给了对方一个背影。第五次不是同处画面,而是通过电话,这是第一次正面交锋,他们确定了对方的存在,也为陈永仁回归好身份进行的铺垫。第六次是警官和黑帮老大死后,陈永仁终于回到警局,他似乎胜利了,却发现掌握着他身份和未来命运的人,就是他一直在追踪的内鬼。那一刻接**衡的天平突然倾斜,他的胜利也预示着将以失败告终。?最后一次,是在陈永仁平常与黄警官接头的大厦天台上,刘建明企图用换回正常人身份的砝码,让陈永仁不将其真实身份透露给外界。但心存正义的陈永仁有自己的立场,即使在后来他死于刘建明的枪下,他也是以警察的身份殉职的,他解脱了;而刘建明以一个坏人的行为实现了做好人的愿望,其本质仍旧不是善的。此时,二人身份终于逆转,都回归了自己。 4.黑色电影也常用到交叉叙事,多条时空线索让人感到紧凑之余,也会营造出一种扑朔迷离的气氛。在《无间道》中,这种手法也是极为常见的。在对当下时空进行叙述的同时,镜头还会时不时地切回十年前,给人以阴差阳错,无线循环的感觉。 三、《无间道》的视听叙事
我们常说电影是以叙述为主的艺术,暂且抛开那些丰富的内在主题,电影的视听同样是电影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承载叙事的功能,传达导演的意念,同时也是观众对银幕最直接的感知和参与。一个个组接的镜头同样可以起到叙事的作用。而黑色电影在视觉处理方面,也有一些较为常见的手法。
1.在黑色片中最常见的,用于塑造空间的方式是低调摄影,它与高亮调摄影能营造出截然不同的情绪氛围。低调摄影往往会造成比较神秘的不确定的情绪反应,从而产生比较强烈的剧情效果。纵观《无间道》系列,我们会发现其影像基调都是以冷色系为主,灰暗的天空伴随灰暗的布景,即使在白天有阳光照耀,那光束也绝不会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相反的,投射在金属上的光线带给人苍凉哀伤的情绪。影片开场不久,已成为黑帮卧底的陈永仁与一帮弟兄在地下室里拜关公,暗红的色调隐藏着压抑和各种来自外界的不确定因素,强烈的侧逆光使画面的阴影尤为明显。无形中,影片构成了一个封闭的世界,焦虑的情绪被传递给观众。
2.演员经常处于黑暗之中。当陈永仁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向死去的警察敬礼时,林立的楼宇在他的脸色投射出浓重的阴影,这种外化的表现手法,在无形中营造了主人公压抑的情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经常使用摄影上的构图、角度、运动来控制场面,相比之下,演员的形体动作反而没有处于优先表现的地位。当刘建明和陈永仁在天台对峙的时候,两人的肩部以上几乎充斥了整个画面,制造出压抑紧张的氛围。这一小段几乎没什么台词,但两人的眼神交流和他们的面部表情,给整个压抑紧张的画面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此时采用了小景深镜头,也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在这段场景中,中近景多次被用到,景别的运用不是为了有层次地描述事件,而是为了突出视觉效果,尤其是一开始,刘建明到达天台后左顾右看时的构图,正是通过景别外在形式上的变化来制造视觉上的刺激。 四、结语
黑色电影有着不同于一般商业电影的叙事风格,在商业电影迅猛发展的今天,探讨黑色电影的类型化元素以及在借鉴的意义上关注黑色电影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类比,得出它的大致叙事特点,同时也能化为己用,在创作上进行革新。就像《无间道》,它的叙事结构独树一帜,它在塑造人物时不仅用到了黑色电影固有的叙事特点,还采用了对立结构,从而使影片中的人物更为有矛盾性。
黑色电影的叙事表现一如它所呈现的,诡谲多变,充满无奈和宿命感。它之所以能从同这个时代的电影中脱颖而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自始至终都将对人性的探查放在第一位,再配以同样具有黑色风格特点的视觉叙事,从而打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也确保了黑色电影在影视艺术的殿堂里广受欢迎。 参考文献:
[1]郝建.类型电影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陈波.黑色电影空间表现的戏剧性因素探讨[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04). [3]邹懂礼.“黑色”影像里的社会与人生[J].湖南大众传媒学院院报,2004(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