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艺术与经济的关系

2020-09-10 来源:意榕旅游网
艺术与经济的关系

【摘 要】经济影响艺术,这是不辩的事实。经济的迅猛变革推动了艺术的快速发展,经济对艺术的制约作用进一步强化,艺术与经济的交融渗透进一步深入,艺术经济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国家文化教育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正确把握艺术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对于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艺术与经济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的演进

照以往惯用的理论和习惯的看法,最易于人类的经济活动与艺术活动截然分离。因为艺术活动是以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为目的的;而经济活动则将满足人类的实用需要为出发点。就是说,艺术所从事的是满足于人类精神需要的“精神生产\";而经济活动则是为满足于人类物质需要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不少现行的教科书就是借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实践\"理论做出了看似明了的上述划分。 的确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都十分鲜明地指出;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包括人类诸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尽管我们也知道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何者为第一性、占主导地位仍勿庸置疑。也因此,艺术,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虽有其显著的特殊性,却归根结底离不开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

以下我们将对艺术与经济的关系运用思维的方式进行试解.

艺术是属于上层建筑,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在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即思想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以及与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复杂系统,即政治上层建筑。毫无疑问,艺术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因此,社会精神现象好政治现象及其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不言而喻,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是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它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的。经济基础对文学艺术的决定和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着文学艺术的内容。文学艺术作品所揭示的各种社会关系,表达的各种观点、倾向、思想情感、审美趣味,再现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无不决定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有一些同社会经济基础的联系比较的明显,有许多则同社会经济基础的联

系不够明显或很不明显。而且,一般地说,文学艺术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普列汉诺夫曾指出:“决不是‘上层建筑'的一切部分都是直接地从经济基础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同经济基础只是间接地发生关系的。因此,在讨论艺术时必须考虑到中间环级.”(《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第322页)通常认为,文学艺术同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有政治、社会心理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等因素。但是,不论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同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明显与否,也不论它们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它们所表现的观点,抒发的思想情感和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深深地植根于一定的现实生活之中,并且归根到底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和制约。

其二,文学艺术的演进,归根到底也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的。例如,没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就不会有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我国两汉文化和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的繁荣,则是同取代了奴隶制度的封建制度的巩固分不开的。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表明,决定文学艺术演进的最终原因,不 应到政治因素或诸如哲学、道德、宗教等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中去寻找,而应到社会经济基础及其变化中去寻找。正如恩格斯所说,“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6页)

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学艺术,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作用,或称反作用。进步的文学艺术,对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前进的落后的经济基础起一定的动摇和瓦解作用,同时又能促进某种对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先进的经济基础的产生和巩固;落后的乃至腐朽、反动的文学艺术,则对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前进的落后的经济基础起维护的作用,同时又阻碍某种对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先进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

当然,经济发展决定艺术的发展也不是绝对的.在社会发展历史的某些阶段,艺术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艺术发展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与经济呈相反的方向发展。这种现象,正是马克思所指出的经济与艺术或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这种不平衡性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作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如现代的经济发展水平肯定高于古希腊的经济水平,但现代的艺术水平不一定高于古希腊艺术的水平。二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作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例如,19世纪的俄国,经济上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但艺术领域却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局面。三是对艺术内部不同的艺术种类作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有不平衡性。也就是说,在同样的经济基础上,有的艺术种类发展了,有的却根本得不到发展.所以,那种认为“经济繁荣,艺术一定繁荣;经济衰退,艺术也就衰落”的看法是缺乏根据的.但是,这不能否定经济对艺术发展的决定作用。

总的来说,艺术的发生发展进步是建立在经济的发展的基础上的,经济基础是一切艺术的基础,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是以经济,即物质基础为基础的。首先,艺术创造所需要的工具的不断改进对艺术的进步具有及其重要的推进作用;其次,艺术家的思想的产生,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发展的层次上的,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经济的进步;最后,艺术的内容也要以社会的物质生产为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6.

[2]刘净植,孙恒.务工者要唱自己的歌[J].新华文摘,2007,(23). [3]赵晓楠.对三种新型民歌演唱形式及其背景的初步探讨-—以贵州省小黄寨侗歌为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1)。

[4]章建刚,张晓明.知识经济时代的艺术投资和现象[J]。文艺研究,2004,(2)。

[5]陈犀木,万传洁。中国当代电影的工业和美学——1978—2008[J]。电影艺术,2008,(5)。

[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663.

[7]刘云山。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人民时报,2007-10—29。

[8] (俄)普列汉诺夫(Плеханов,Г.В。)著;汝信等译。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N]。 三联书店,1959-1974。

辨析艺术与经济的关系

照以往惯用的理论和习惯的看法,最易于人类的经济活动与艺术活动截然分离。因为艺术活动是以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为目的的;而经济活动则将满足人类的实用需要为出发点。就是说,艺术所从事的是满足于人类精神需要的“精神生产\";而经济活动则是为满足于人类物质需要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不少现行的教科书就是借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实践”理论做出了看似明了的上述划分。

的确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都十分鲜明地指出;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包括人类诸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尽管我们也知道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何者为第一性、占主导地位仍勿庸置疑.也因此,艺术,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虽有其显著的特殊性,却归根结底离不开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

如此,经济与艺术的关系似又有了个明确的说法。然而,我们也还常常看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引述出来的另外两个看法,似有意无意地触及了艺术与经济关联的更为复杂的状况:其一,经济与艺术的关系不是直接的,不是“直通车”,而是间接的,其间的中介环节还不止一个。如经济活动通常要通过一种社会精神、时代感情乃至政治、法律、伦理、宗教、哲学作用于艺术,而不是经济结构、物质生产活动本身。同样,艺术对经济的反作用也十分的间接,它不可能直接转化成生产力或生产关系,也是通过一种“时代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经济基础;其二,艺术生产与经济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这个观点十分著名,也影响很大,尤成为主张“艺术独立性\"的鼓吹者的重要理论依据。具体来说,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产发展水平不一定是同步的,物质生产水平高、经济繁荣,不一定能带来艺术的繁荣和高水平。马克思就曾以繁荣的古希腊艺术为例,说明艺术与社会经济发展并非是成正比的,古希腊开创了文化史上第一个艺术繁盛期,并构成整个欧洲文化的一个“高不可及的范本”,但随后的物质生产的发展进步,却未能使古希腊艺术获得进一步繁盛,如其艺术代表形式“神话”、“史诗”便停滞了。这样的例子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鲜见,比如,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经济衰败,灾荒连年,战争不断,是中国政治上最黑暗、混乱的时代,“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参见宗白华《美学散步》);我们还可以以中国盛唐时代为例,虽有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出现,纵观整体,却未必就构成了中国文艺的高峰时期,至少无法与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水平成正比。18世纪末19世纪的德国,物

质生产是落后的,却产生了歌德、席勒等一批杰出的艺术家、思想家。19世纪的俄罗斯,是其文学艺术的空前高峰期,但此时俄罗斯的经济却相当落后,甚至还残存有农奴制.这些描述经济与艺术发展不平衡的经典例证是值得深思的.虽然它一直成为鼓吹艺术自身独立的一派意见的籍口,但也受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人士的进一步界定,认为这种“不平衡关系\"只能佐证艺术与经济关系的间接性,却不能成为否定经济基础、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对艺术活动根本制约和决定的作用的理由。

值得注意的是,艺术与经济的这种非直接关联,以及笼罩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背景下的关系,既不能简单理解成艺术与经济就是一种疏远的关系,甚至理解为没什么关系,也不能武断为是种“决定论”式的因果关系,不然怎样看待“反作用”?仅仅是种物理学意义上的“反弹”吗?深刻地认识艺术与经济的关系,我们尤须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辨证方法和唯物史观.的确,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指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正比例的,因此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有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正比例的。”(《马恩选集》第二卷第112页)但这一看法绝非是关于经济与艺术关系的结论性观点,勿宁说,更是意在指出艺术与经济二者关联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这才是我们需要再次阐释经济与艺术关系的根本理由。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经济与艺术关系的见解,给予我们重要启示的根本点是“艺术生产\"概念的提出。将“艺术\"与“生产\"联接起来,这的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创举。籍此,艺术与经济的关系获取了最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无疑,马克思是通过经济学理论研究进入到生产领域的。进而马克思通过生产、劳动概念的透析,对“人的本质”、“人的特性”作出了空前未有的揭示,即他的“实践观”思想理论的确立。此刻,生产、劳动已不再是个普通的经济学概念,而上升为一个哲学术语,并被赋予了人类生命智慧的光辉。以往的哲学思想,或空洞抽象地理解“精神\",或孤立机械地看待“物质”,唯有马克思主义,用辩证唯物史观的先进思想,以一个全新的世界观重新注视和理解人和世界。在实践的意义里,生产、劳动不再是狭隘的体力活动,不再是低层次的生存手段,也不再是仅限于实用功利性的经济行为,它更彰显出人的高度,它成为人的特性,人的本质,人的根本需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劳动不仅创造财富,劳动还创造了人,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劳动创造了美\"。

的确,辩证唯物史观指出:人类活动最初是基于物质生产劳动的。那时意识形态尚未形成,艺术也未出现。但正是基于人类劳动生产所特有的“实践

性”,生产迅疾地发展起来,被描述为“物质生产”的人类活动也渐渐显露出日益明确的“非自然”属性。如人类在原始时期制造的石器,绝非是个单纯的自然物,从一开始使之带有了人类的意志,精神的痕迹.哪怕当时它还仅仅是作为人类图生存的一种物质手段。之后的陶器、铜器、铁器,更是带有了人类鲜明创造属性的“自然物”,具有了“人化自然\"的显著特征.另外,还存在一类无直接实用性的器物,尤值得我们关注,它们虽是物质性的,却更凸现出人类的精神需要,如贝壳项链、骨质饰品,以及后来的玉器.由于与后来人类的艺术形态最为相近,被称为“原始艺术\",它不仅成为艺术产生的重要根据,也同时成为理解人类生产活动丰富性、复杂性的重要依据。

但是,“艺术”以及其它人类意识形态的正式出现或被确定,则是伴随着人类生产水平发展到“分工”的阶段。此刻,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持续最久的“二元论”思想也随之产生,即将世界(包括大到宇宙小到人自身)划分为物质与精神,以及类似的二元,如主观与客观、心灵与肉体、理性与感性、此岸与彼岸等等。或许早期的奴隶主统治阶层的出现,致使因“生产分工”而产生的划分思想、划分方法出现了偏激、片面化甚至极端化、对立化的倾向。如古希腊柏拉图对精神“理念\"的倍加推崇;如春秋时代孔子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都在对人类精神活动的注重的同时,又有些顾此失彼地贬低、甚至忽视了“物质活动\"的重要性甚至根本性.由此,人类所独具的“生产劳动”也被片面化地当作专事物质生产或体力劳动的活动。“脑体分工\"导致了“脑体分离”,“艺术与经济无关”这种长期积习的成见,其实早在艺术出现前就已埋下了顽虐的情愫.人类生产的进步却使人类自身对“生产”出现了认识上的误区,直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才使这种局面出现扭转。从本质的意义上说,“物质生产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都是基于生产的,或者说都是“生产劳动”,所不同的是它们各自表现的形态,根本基础应该是一致的,即人通过生产实践活动方式的自我不断发展和完善.

由此,艺术活动从其产生起源的角度上,与人类的经济活动、物质生产劳动活动所具有的关系便极为密切了。20世纪以来的原始文化研究,对揭示人类艺术活动的根由、源起,有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如“巫术说”理论,将艺术活动与人类早期特殊的精神活动方式,包括特定的思维特征、心理状态、情感寄托方式、精神智性倾向作了充分的揭示.这些成果均有意无意地将人类史前精神活动更密切地联系到人类具体的物质生产、劳动实践中,并深刻地触及到艺术与经济在人类史前时代的内在关联。这也十分有助于克服那种或狂妄自大地将人类精神活动“唯心主义”化地居之高阁;或庸俗地、机械地将人类意识形态简化为仅仅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其实,马克思主义一开始便深刻地把握了人类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构成的这种独特的对应关系,不是照相机式的再现或机械式的反映,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在野蛮期的初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在宗教领域中发生了自然崇拜和关于人格化的神灵以及关于大主宰的模糊概念……想象,这一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之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学,而业已给予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支配能力及其思想认识的变化,那种“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神话不再重要.因此,经济发达与否,表面看来与艺术繁荣程度虽未构成比例关系,却恰恰揭示了艺术与经济的更深刻复杂关系,这是以一句“艺术的独立性”所无法昭示的。 如若强调艺术的所谓“独立性”,那也并非是针对经济的独立,而是涉及到人的“独立性”,即人类在劳动生产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主体性”.马克思研究艺术活动如同研究经济活动一样,并不孤立或抽象地看待,而是紧紧地与人类独具的活动属性——“生产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考察。即相对于客观自然世界(客体)揭示艺术活动所表现出的人类独有的“主体性\"。马克思曾以人与动物的差异、区别,来指出这种“主体性”的意义。在谈及动物似乎也能进行“生产\"如海狸筑窝、蜜蜂造巢之后,马克思深刻指出:“动物只是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在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在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是一段马克思涉及到美学的最著名的论断。也由此,艺术活动与经济活动通过人类这种独有的生产劳动方式,既被深刻的贯通,又被鲜明地划分开来。人类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物种来“生产”,才有了种植、养殖、发明,才有了农业、工业、科技,才有了轮船、汽车、飞机,才有了宗教、哲学、艺术.

恩格斯还曾这样概述艺术何以源于劳动:“只是由于劳动,由于和日新月异的动作相适应,由于这样所引起的肌肉、韧带以及在更长时间内引起的骨骼的特别发展遗传下来,而且由于这些遗传下来的灵巧性以愈来愈新的方式用于新的愈来愈复杂的动作,人的手才达到这样高度完善,在这个基础上它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似的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劳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因此,马克思认为“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根本原因就在于“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

从终极的方面讲,人的“生产劳动”根本上表现为一种自由自觉的,合规律合目的的创造性活动。这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而包括经济活动也包括

艺术活动在内的人类一切生产活动,均能够显示出这一特性。所不同的是,因人类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尤其在人类进入“分工时代”后,这种特性或不同程度,或不同侧面,或直露或隐现,或正常或畸形地表现出来。但均是人类独具的“主体性\"的证明。而人类的这种“主体性”的特征也通过人类经济活动与艺术活动的各自侧面显现出来。马克思深刻指明:“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的、展开的、丰富性的、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还借此对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提出尖锐无情的批判,他指出,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过度分工、片面化生产、畸形(唯利是图)地追求最大利润和盘剥剩余价值,致使“劳动异化\劳动非人化,劳动沦落成为最低层次的谋生活动,堕落成为最庸俗的暴敛财富的手段,劳动的主体本质被扭曲了,经济与艺术出现了灾难性的对立,并使“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内在一致的本质性在根本上丧失。这是生产活动中人的本质的丧失,也是劳动的神圣性和审美性的丧失.经济与艺术在泾渭分明的同时,其实也致使各自走向苍白和贫瘠。也是在这个意以上,马克思称尚存有诗意的农业自然经济时期的手工业活动为“半艺术式劳动。”

当艺术从人类“一般”(普通的、基本是物质性的、实用性的层面)生产劳动活动中分化出来的时候,的确曾一度更多、更集中地展现出人类超越物化层面的更高理想和自由的境界.也因此渐渐与主要为满足人类基本物质需要、实用目的的经济活动拉开距离,这也是一定历史时期从人类“体脑分工”、分化的表现。但是,当人类活动和生产劳动过程出现了进一步“体脑分离”乃至对立的情形后,艺术与经济分离乃至对立,便成为人类主体性产生危机的表现。艺术与经济在一定历史时期出现的“不平衡关系”恰恰是人类活动整体性被分割之后的不和谐、不平衡状况。而艺术自身发展过程的潮起潮落,高峰低谷,也根本上与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坎坷历程(尤其在劳动分工、社会分工的时代里)密切相关。“主体性\"思想,既让我们看到了表现在人类经济活动,尤其是艺术活动中的最重要的属性,也让我们看到了艺术与经济的分离是阶段性的,是一种历史的局限,更让我们看到了艺术与经济活动的必然联系。

将艺术活动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联系起来比较,也是进一步认识经济与艺术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地讲,艺术活动过程可划分为三个环节,依次为创作、作品、欣赏,而以物质生产为典型类型的人类一般生产活动也具有相应的三个环节:生产、产品、消费。当然,艺术的欣赏活动不同于一般消费活动,产品(在商业社会中又称为商品)在消费中消失,而艺术则在欣赏(一种特殊的“消

费”)中增值,这并非意在提供给把艺术乃至一切意识形态恃傲居高的口食,而是要说明这种微妙的差异是我们发现艺术活动与经济活动如何关联的一个切入点。

马克思已深刻地指出了人类的生产活动根本上不同于动物式的生存活动,进而,在提到人类生产过程中的消费环节时也坚守了这一看法:“这里要强调的主要之点是:无论我们把生产和消费看作一个主体的活动或者许多个人的活动,它们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这个过程中,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为它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马恩全集》)46卷上册31页)这样,“消费\"其实也便具有了“生产\"的深刻性,或者说,具有了人的活动的深刻性.这其实也是艺术欣赏活动中的突出特征。或者说,对“产品”乃至“商品”的“一般消费”,其实仅具备了消费的片面意义,甚至在艺术欣赏的反衬中暴露出其危险,沦为或堕落为动物式生存满足的危险。马克思的这种对生产活动过程的分析,特别是对“生产”与“消费”的两要素关系的深刻分析,不仅成为我们理解日常意义上的“欣赏\"与“消费”的双刃剑,既使商品化的消费活动暴露出其片面性,又使艺术化欣赏活动呈现出其本质性;同时也再一次让我们在对人类生产活动的深刻把握中,从活动过程及过程中的环节、要素角度,将艺术活动与经济活动的内在一致性通过表面差异性获得认知.如同消费应以生产活动的高度来看是生产的一部分,欣赏也成为艺术生产整体的有机组成,进而“欣赏”和“消费”其实体现的是人类独特生产劳动活动的一种永恒需要,正如同生产劳动是人类的一种永恒需要一样。 在人类一定社会阶段里,经济与艺术的差别是显见的,也是现实的,但更深层的现实却是二者的一致性,我们要做的是在二者的分离和差别中寻求一种有机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揭示的,也是我们应当不断努力实践和实现的.

(编辑:魏巍)

总的来说,艺术的发生发展进步是建立在经济的发展的基础上的,经济基础是是一切艺术的基础,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是以经济,即物质基础为基础的。

首先,艺术创造所需要的工具的不断改进对艺术的进步具有及其重要的推进作用。

其次,艺术家的思想的产生,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发展的层次上的,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经济的进步。

最后,艺术的内容也要以社会的物质生产为基础。

浅谈近三十年来艺术与经济关系

【摘 要】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的迅猛变革推动了艺术的快速发展,经济对艺术的制约作用进一步强化,艺术与经济的交融渗透进一步深入,艺术经济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国家文化教育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正确把握艺术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对于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积极的

意义.

【关键词】艺术与经济 打工文艺 招商文艺 艺术文艺

一、经济对艺术的制约作用进一步强化

打工潮催生新的艺术题材。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社会冲击最大的是打工潮。由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优先发展而引发的打工潮,使两亿多打工者成为新的社会群体,他们往往干最脏最累的活,但得到的却是最低最不被尊重的报酬.他们感慨万端,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歌、散文和歌曲,形成了风靡全国的打工文化。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北京打工青年艺术团”,团长孙恒,开封人。1998年到北京打工,根据亲身感悟和广大打工者的需要,组织打工文艺青年免费到各地为工友演出,深受欢迎。他还创作了许多打工歌曲,出版了唱片《天下打工是一家》,销量

很好。打工文艺成为经济变革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新艺术题材。

招商引资促进了大型广场文艺的发展。招商引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又一次经济大潮。许多地方为宣传本地的优越条件、提升本地的知名度,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宣传本地的特色文化。尤其是采用大型广场文艺表演作为开幕式,大造声势,谓之文艺搭台,经济唱戏,如潍坊风筝节、大连服装节、盱眙龙虾节、淮南豆腐节、滁州醉翁亭文化旅游节等.这些大型广场文艺演出,节目质量高,群众参与广,社会影响大,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颇有影响的艺术形式。从根本上说,这是由发展经济招商引资推动产生的。同时,也由于经济发展的现代物质成果支撑,使得广场文艺的音乐、灯光、舞美、服装、场景等由于现代声、光、

电元素而大放异彩。群众称这种文化现象叫做“招商文艺”.

二、经济与艺术的交融渗透进一步深入

艺术经济化趋势,是现代经济发展又一重要特点.艺术商品化和艺术经济化

是同等程度的概念.我国现阶段的艺术商品化趋势有三个重要标志:

1.艺术打工

目前,在影视拍摄市场、文艺表演市场、工艺品制作市场等打工的从业者以百万计,他们通过打工把自己的艺术才能转化为商品。比较典型的有贵州省从江县小黄寨,这是个侗族村寨.侗歌,尤其是侗族大歌是最具民族代表性的传统音乐体裁之一.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至今,小黄寨人就组队外出演唱侗族大歌,足迹踏遍东部沿海十多个省市,既获得了经济效益又宣传了民族文化,是比较有

影响的艺术打工范例。 2.艺术市场

近年来,我国的艺术市场要素和艺术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在原有个体艺术品生产者的基础上,先后出现了艺术投资人、艺术经纪人、艺术定件人、艺术企业家、艺术品收藏家等艺术市场要素。他们以市场方式进行艺术商品的生产、营销和收藏,形成了良好的体制与机制。如1999年,上海宽视网络电视有限公司与西安画家刘会华签约,敲定中国传统戏剧题材,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国粹油画.通过出国办画展及为重要会议装饰等办法进行营销。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该公司把“国粹系列油画”悬挂在会议厅堂,通过各国政要观赏和媒体炒作,作品价格飙升。艺术投资企业和艺术创作者本人都获得

很好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声誉。人们称它为“宽视现象\"。

3.艺术产业

艺术产业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发达强盛的重要衡量标准。我国加入WTO之后,艺术产业发展最快的是影视动漫产业.以影视产业为例,它有两大突出变化为世人所瞩目:第一,民营影视制片公司迅速崛起.自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以后,华谊兄弟、新画面、世纪英雄等民营影视企业,先后出品《卧虎藏龙》、《大腕》、《手机》、《十面埋伏》、《天下无贼》等影片,成为中国电影市场走出低谷的决定性力量。第二,中国电影进入“大片时代”。继香港制片业和国际电影资金进入中国电影市场以后,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并成功打入北美商业院线。冯小刚的《集结号》是本土制作大片化的开始,低成本、大制作体现了中国特色.电影大片的产生与发展,对推动中国电影工业产业发展和国际国内电影市

场的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艺术对经济的影响作用进一步增强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应,又给予伟大的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近几年来,艺术对经济的影响和作用集中体现在提升国家的文化教育实力中。文化教育实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对文化教育实力的提升集中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

1.坚定艺术方向,全面理解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人民,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共同理想凝聚力量,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2.激发艺术功能,建设和谐文化,推动良好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的形成。围绕增强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围绕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围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艺术产品的服务。

3。凝聚艺术精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吸收借鉴世界各民族文化艺术优点,有效抵制腐朽思想文化艺术的侵袭;善于从时代实践中汲取养分,努力使文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艺术与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进一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与艺术关系论述的真理性:经济活动是艺术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经济的变化制约影响艺术的变化;艺术一经产生,就具有其发展变化的相对独立性,即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艺术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商品性,艺术对经济还能产生伟大的影响和作用.我们认真研究艺术与经济的关系,大力推进艺术的发展,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6。

[2]刘净植,孙恒.务工者要唱自己的歌[J].新华文摘,2007,(23). [3]赵晓楠。对三种新型民歌演唱形式及其背景的初步探讨-—以贵州省小黄寨侗歌为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1)。

[4]章建刚,张晓明.知识经济时代的艺术投资和现象[J]。文艺研究,2004,

(2).

[5]陈犀木,万传洁.中国当代电影的工业和美学—-1978-2008[J]。电影艺术,2008,(5)。

[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663.

[7]刘云山。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人民时报,2007—10—29.

谈艺术与经济的协调关系 2007—10-16 12:15

在普遍的公众认知和理解层面,我们始终会将“艺术体\"与“经济体”片面的看作是相互制约与相互束缚的两种对立体.尤为在某些极端意识的理解中,二者完全不存在“互益性\"与“统一性”,诚然“艺术”与“经济”在特定情况下存有充斥,但亦不可将特例作为普遍状态进行定论。这种“充斥”大多来自于“片面结论\"对“个人经验”的影响,细化其成因则是来自于“个性价值”与“共性需求”的分歧-—自由与金钱的对立。

人类本性对“自由\"一词赋予了无比崇高的含义,一切物、一切人对于自由的玷污都是不可被接受的,这是天性的原始观念。尤其是人们对金钱的负面联想,越发的激起了人类不可妥协的自由天性,并引发了内在的危机意识及抵触心理,于是一切明确的及潜在的对立面无不成为了公敌.无可否认,在本性伦理激发了原始思维的状态下,人们会运用“经验\"而不是“思维\",而经验往往是第一存在,于是,第一经验告诉我们:艺术与经济是不相融合的矛盾存在.

以下我们将对艺术与经济的关系运用思维的方式进行试解。

艺术是由感官所获取的感觉、感受、感知,它不仅存于形式审美,亦具含义,包含触觉与思想、印象与意识。在各种人类文化的起源和延续中,艺术都起到决定意义的作用——物质与文明的推动.艺术起源于祭祀文化,在人类的婴儿时期,艺术则是人类对“未知自然”的“神秘表情\是“群体表象\"的“终极共识\",是“集中意识”的“有形体现”.这些由个体形态组建的群体需求,完全服从于心理学的基本规律——由“差异个体”组成“均等群体”的统一需求。艺术源于信仰,并在后期宗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到达巅峰。在艺术纯粹服务于“信仰\"的历史

阶段,人们对于艺术的应用有着极其严格的标准和特定的使用规律,不亚于后期国家的识别系统之复杂程度(当然,国家的识别系统由此发展,区别在于后期的艺术应用不象原始阶段,曾为识别或象征赋予如此之多的神秘含义)。所以,在原始阶段的艺术形式未能谈及并上升成为个性,因为这在当时是十分严肃的,并不象今天的人类意识为其赋予了如此之多的含义.但不可能有人否认,艺术的个性化发展推动了全人类的思想、文化、科技、生产的进步,它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催化剂,亦是进步思维的火源,人类因艺术探知未来、启发思考、解释疑惑、发现规律、安慰灵魂、记述历史,我们因个性发展推动了共性认知的升级,由点带面促动了整体的进步,诚然公众认知及公众经验来自于曾经的个性认知和个体经验,但不可否认,公众所能够理解的层面远落后于(迟于)某一个体的理解,这是客观存在而不可逆转的——群体的审美意识跟从于并始终缓于个性的发展。普遍来说体系越为庞大(物理学的数量及质量)其认知经验的逆转周期越长,对应外力的惰性越大(而一旦形成逆转其稳定性远高于较小的体系);反之体系越小(乃至于个体)其认知经验的逆转周期越短,对应外力的惰性越小;体量、数量与体系的稳定性成正比,和可逆转的灵活度成反比。所以,从一般意义来说群体的审美经验越为稳定,对新兴经验的排斥性越强,接受越缓慢.当然我们也不能片面的认定个性艺术的发展一定对公众艺术有利益,权且我们只能认为从大体上来说,个性的延展对共性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不能排除某些个性艺术可能不具实际意义或对整体存有负面影响,因为个性化成因取决于个人“独特”的环境和处境,受制于特定的心理和态度,这些特有成因所促成的个人数值可能与公众的普遍平均值有极大的差异.当然也有相当数量的“个人随兴艺术”被理解成为个性艺术,这些艺术形态并不具实际意义,它只是个体对“个性”的崇拜,刻意模仿“个性”表象的“艺术垃圾”.但对于不具审美能力的人以及富有同情色彩(同等处境者亦产生现象认同)的群体对这种“不具积极含义和实际意义”的艺术形态亦称之为“个性艺术\",然而,这种形态并不受公众主流的认同,在此情况下,这类“艺术”便与公众需求、经济价值产生了分歧.

经济价值是公众需求的重要体现,是公众意志的集中表现.这个价值范围决定了艺术并非特立独行而是共性认同,抛开一切前提,“共性趋势\"是“个性走向”的重要参照,这并不意味着主张个性跟从于共性,而是说“个性走向”保持平行于“共性趋势”,这样,个性才能在共性的理解和认同中适时改变共性的审美经验,否则,对立必然带来排斥,这是方法问题本篇不作详说。事实上,经济体系并不排斥“个性主张与共性需求”的对照存在,更不排斥“个性对比与整体统一”的参照关系,反而通过这种对照与参照更能体现“个性艺术”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通过经济价值的客观规律,“个性艺术”得以启发、优化、筛选,所

以“个性艺术”与“经济价值”在协调的环境下相辅相成,彼此促进——“艺术体”与“经济体”客观存有互利互进的积极作用。经济是以人力、物力、时间、空间为载体,通过多元重组形成价值,而艺术所借助的载体亦包含此四要.艺术为公众审美提供利益和价值,本身就是在完成社会需求,按照经济原则,完成社会需求必将得以社会回报,这即是艺术与经济之关系的简单模型。

个体对象或群体对象-—“使艺术服务于群体而非个体”,这本身就是具有争议的话题,然而,经济和艺术本身是没有冲突的,之所以冲突是源于个体未达成群体需求.关键在于服务于个体的“艺术\"虽不直接服务于群体,但是否以间接的形式服务于群体,如果它服务于某一个体,而这一个体又以其它形式服务于群体,那么这一个体必得到群体利益,按照经济法则,服务于这一个体的艺术也将获得经济利益(当然我们所说的是在道德和逻辑上的获得)。

个性价值与共性价值——“艺术是公众审美”,当然这并不等同妥协于金钱,而是艺术创造者的心态是因无知而个性,还是因创想而个性,当群体价值排斥某一个体价值的时候,在个体心理上亦会产生对群体价值的对立,并以个体的主观设想重新定义何谓个性价值,这也是艺术从业者的常见心态。然而我们并不能否定一切个性价值,因为个性化本身代表着一种特有艺术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成于特有环境和成因,我们并不能草率的认定某种大不同于共性的意识形态是不正确的,因为它可能和公众意识在时间路径(时代上)有着极大差异(史上这类例证屡见不鲜)。事实上,时代的进步正是由这些不同于时代的先进思想所塑造,所以我们必须保证这种个性思维的存在,才能益于艺术与经济的长久互存,利于社会文化的不断升级.

即使我们以上仅对艺术与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正面的积极论述,但不意味着对公众审美品位的完全认同,尤其是充满商品流通领域的各种工艺品、产品等等,

我们仍存有对公众纯粹审美的批判权利,由于艺术的贫瘠、美感的衰落和心灵的消亡,当代艺术成为了“批判理论美学\"的“死囚\"。随着物质与财富的丰厚,人类的幸福感非但没有增加,反而越发的贬值—-艺术并未起到安慰心灵的作用,反而带来的是疲劳、困惑、空虚与不安。由于“艺术垃圾”的充斥,掩埋了艺术真正的含义与精神,这令公众的审美意识完全“霉变”,以至于面对真正的艺术反而产生麻木。所以,我们无法明确当代艺术的主流是纯粹写实主义、是情绪的个人宣泄、抑或是刻意哗众取宠、还是公然愤世嫉俗.如果是纯粹写实,一个丑恶的世界已然多余;如果是个人宣泄,请看枝头上数以亿计的鸣蝉;如果是哗众取宠,无知是无知者的唯一个性;如果是愤世嫉俗,没有什么比抱怨更无价值。

一切美的事物是大自然骄傲灵魂的化身,顺应万物的生息规律与经验法则.而经济不过是这一时代衡量价值的暂行标尺,并非人类亘古的过去也不是永恒的未来,所论二者皆非永恒,亦非人类所对它的一切定义.

艺术与经济基础

艺术与经济基础 指文学艺术同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 辩证统一关系,即文学艺术归根到底决定于社会经 济基础,同时又对社会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

文学艺术是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按照历 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它 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的。经济 基础对文学艺术的决定和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 个方面:其一,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着文学艺术的内容。 文学艺术作品所揭示的各种社会关系,表达的各种观点、 倾向、思想情感、审美趣味,再现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无不决定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 文学艺术作品中,有一些同社会经济基础的联系比较的 明显,有许多则同社会经济基础的联系不够明显或很不 明显。而且,一般地说,文学艺术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 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普列汉诺夫曾指出:“决不 是‘上层建筑'的一切部分都是直接地从经济基础中成长 起来的:艺术同经济基础只是间接地发生关系的。因此, 在讨论艺术时必须考虑到中间环级。\"(《普列汉诺夫哲学 著作选集》第2卷第322页)通常认为,文学艺术同社会经 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有政治、社会心理和其他社会意 识形式等因素.但是,不论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同社会经 济基础之间的联系明显与否,也不论它们同经济基础之 间的联系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它们所表现的观点,抒发 的思想情感和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深深地植根 于一定的现实生活之中,并且归根到底为一定的社会经 济基础所决定和制约.其二,文学艺术的演进,归根到底 也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的。例如,没有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就不会有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 蒙运动;我国两汉文化和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的繁荣,则 是同取代了奴隶制度的封建制度的巩固分不开的。文学 艺术发展的历史表明,决定文学艺术演进的最终原因,不 应到政治因素或诸如哲学、道德、宗教等其他社会意识形 式中去寻找,而应到社会经济基础及其变化中去寻找。正 如恩格斯所说,“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 础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6页) 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学艺 术,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作用,或称反作用。进步的文 学艺术,对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前进的落后的经济基 础起一定的动摇和瓦解作用,同时又能促进某种对生产 力和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先进的经济基础的产生和巩 固;落后的乃至腐朽、反动的文学艺术,则对阻碍生产力 发展和社会前进的落后的经济基础起维护的作用,同时 又阻碍某种对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先进的经 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

艺术与经济

艺术与经济 陈源初

经济影响艺术,这是不辩的事实。当经济繁荣时,艺术创作兴旺,经济萧条衰退时,艺术家迷茫.创作减少,收藏家因受经济影响,自然减少资金的投入,所以收藏减少,对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会带来打击。所以经济的不景气就会带来艺术的不景气.

然而,很多艺术的思想,在经济陷入低谷时,发生了变化,因为穷困的艺术家受到了困苦的冲击,思想上刺激尢其深,一些划时代的作品也因而产生。这可列举一系列作品和艺术家,文生特 梵高,杰克逊 魄络克,芦易丝 奈维尔森,凯 哈林和他们的作品……

当社会发展到今天,作为艺术家,以及关心艺术、受过良好教育的社会人仕,应该意识到艺术的力量,艺术不再是被动的,艺术应该挺身而出,走在经济前面,带动经济,刺激经济,挽救经济。

广大的艺术家们,在严重的经济风暴下,要明白到,暴风雨总会过去,今天的黑暗,就是明天的光明。危机没有什么了不起,有繁荣,必有危机,有高速发展,必有大波大浪。无畏的艺术家,才是人类的精英分子。所以,不顾艰难,继续创造,产生大批的引人思考的作品,在环境倒逆的情况下,逆流勇进,就像流水喘急的江海中,鱼群不畏艰险奋勇地向上游冲击。

无畏艰难的艺术家,才不愧为伟大的艺术家。米勒,康定斯基,毕加索,马蒂斯,在艰险中奋斗,才能创作出划时代的佳作.

已经成功的艺术家们,更应担当起社会的重任,不钓名估誉,作品价格的降低非但不会影响创作的热情,并且还要把已经获得的利益捐献出来,支持公益事业,援助穷困的大众,特别是许多艺术家经历过困苦挣扎更应资助艰难的艺术家兄弟姐妹们,购买他们的作品,帮助他们,提携他们,协助他们开展览,分析他们的作品,写评语,鼓励他们.

众多的收藏家们,经济衰退时,正是大量收藏艺术品的大好时机啊!各种其它投资都很难获利,而艺术品收藏,从长远来看,一定是稳健的和获利丰厚的!艺术品在经济不景气时价格低下,正是明智的藏家吸入的好机会。而且在经济低迷形势下,艺术家思考深沉,佳作暗暗涌现,不像经济繁荣时,浮躁虚哗作品无数,价格不理智地飚高,泡沫重重。在经济萧条时,能大量收藏艺术品发收藏家,是真正懂得艺术,爱护艺术,也是最有投资眼光的利人利已的智者。

艺廊,博物馆,各种艺术机构,在经济低迷时,愈是要把艺术活动办得有声有色,有些业者会低沉,举步缓慢,但更有一批与不利环境争斗的机构会脱颖而出,改变格局,慧眼识天才,资助出一大批明天杰出的艺术家。

普通大众们,在经济衰退困难重重境况下,正好有时间去欣赏艺术,发人深省,借鉴艺术家的奇思妙想,启发自我的思路,为明天的大展鸿图打好基础。

政府各机构,除非是在昏庸暴君的统治下或在腐败无能的制度中,应要看到艺术的力量,艺术的必要性和正面性,支持艺术家,艺术活动。在政府官坻的墙上往往空白,或者空洞地贴着一些制度和口号,其实这已经证明了大小不遵守制

度的行为,守则还需要把这些东西贴在墙上吗?我们需要的,是把艺术品带进政府,各面大墙上,应充满艺术品,不管是名家的还是不知名的,不管是原作还是印刷品。这就是对艺术的理解和支持,对经济的支持,对民族和国家的支持! 满腹油水,满脑为官之道的各品官员,是时候了,为你们那枯竭的脑袋充充电吧,把艺术的涵养和光明带入到你们的工作、生活中,也带给进入官坻的民众百姓吧!

我们坚信,当一个国家的政府与艺术共进时,这个国家是真正文明的,可惜,很多国家的首脑对艺术所知甚少乃至一窍不通,悲剧啊!

金融风暴的一部分成因,也是因为首脑们只关注经济,而不懂艺术和经济之间的微妙关系,经济是骨、肉、血,艺术是脉、气啊!一群只注重单纯经济和维护官方利益的政要们是庸碌的,就像一个只练肌肉而没有思想的莽夫,是愚蠢的。

伟大的国家,是充满文化的国家,是非常艺术化的国家。任何限制艺术文化的国家,必定是止步不前的枯燥无味的民众怨声载道的国家。

历史明镜高挂,像法西斯制度下艺术文化全无自由,艺术家们统统逃之他国,最终这种制度便早早寿终正寝.

上面所述艺术的发达,会加强经济的发展,艺术反映了民众的文化,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艺术是社会的主动力量,艺术家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家们,不再是压在社会底层抬不起头来一群,而应当走在社会的前列,高声呐喊,引领社会!

世界上有很多贪污腐化,草菅人命的庸官,但历代艺术家们却高风亮节,逆境生辉,不畏强权与虚荣。艺术是伟大的!艺术家是伟大的!

(1)经济基础的变更促进艺术或早或迟发生变革。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艺术,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受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制约。经济基础的变更和发展,也必然导致艺术或迟或早地发生变革和发展。比如在欧洲,当奴隶主经济基础形成以后,就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古希腊、罗马艺术。随着奴隶制的消亡,封建的地主阶级所有制建立,就产生了中世纪的封建主义艺术.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适应会促使艺术的繁荣发展.艺术的繁荣发展常常是经济繁荣的结果,例如,我国唐代以杜甫、李白为代表的诗歌胜期以及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的繁荣,就是经历了一段经济繁荣而带来的文艺繁荣。 (3)当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新的生产力,反映新兴社会力量的进步就会为新的生产力制造舆论、呐喊助威,从而促进艺术的发展。如19世纪反对农奴制、要求改变落后状态的俄国文学,我国“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学等,都反映了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因而得到了巨大发展.

(4)虽然政治、宗教、哲学、道德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都对艺术发展有着总要的影响,但这些中间环节自身也受经济的制约和决定.它们影响艺术发展时,其背后还是经济因素在起决定性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