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碰到这样的问题“敏感度,一个有点儿意思的词。”。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解决方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决方案1:
卢战卡的《社交资本-影响式社交》中说,“人要有 敏感度 ,但不能太敏感。”
《发展心理学-第九版》中多次强调:养育人对婴儿的 敏感度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婴儿安全依恋的形成,潜移默化影响着婴儿的性情、状态和模式,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连续两本书都提到了这个词,不禁让我多了些停留和思考。
“敏感度”不同于“敏感”,两个词虽一字之差,却差之千里 。
“敏感度”是一个人对人、事、物的敏锐的感知力 ,感知什么呢?对人而言, 感觉对方的感觉,感觉对方的需要,再说简单点,你的感觉我懂,你的状态我懂,你的需要我懂。 看懂、读懂而不被影响,哪怕对方是颓废的、愤怒的,甚至是攻击性的,有分寸,互动有度。
因为看懂,如果对方是沮丧的,我们能给予鼓励和温暖;对方是愤怒的,我们能给予共情和空间;对方是喜悦的,我们能给予祝贺和欣赏;对方是攻击的,我们能给予理智和平静。
所以, 有“敏感度”的人,有主见、有分寸;有自尊、有敬畏;不捧高、不踩低,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做好自己。
这样的人,往往都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他们的世界是由自己控制的,他们总能主动分拣外在信息,以决定接受什么或者忽略什么。
这样的人,往往很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好的,不好的;他们也更包容他人,清楚完美并不存在,过度期待只会平添烦恼。更重要的是, 有“敏感度”的人,始终头脑清醒,课题分离,只对自己的课题负责,不轻易干涉别人的课题。
孩子不想写功课,有“敏感度”的父母,感受到孩子在学习上的困难,想着法子和孩子共同打败问题,反之,则拿着问题,训斥一通,把孩子“打败”。
先生沉迷网络执迷不悟,有“敏感度”的妻子,感受先生的烦闷与苦恼(没有一个真正成熟的成年人,喜欢自己颓废的样子),给予温暖,伸出援手,而不是唠叨、嫌弃又抱怨,终究两败俱伤、不欢而散。
而“敏感”呢?我的理解, 敏感是一种过度敏锐,自我投射 ,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身边的哪怕一点点人、事、物的细节,可能都会泛起情绪。 就像《红楼梦》里的黛玉,路过梨园,听见里面的戏子唱曲,听了几句,想到自己,便落泪了;贾宝玉的一句玩笑话,也能把她惹哭。
这类人很容易受外界干扰,容易往负面思考,且越陷越深。身边人的优秀,他感觉到的全是压力;别人的一句批评,可能一下子打击挫败,全是无力,也可能记恨在心,卧薪尝胆。
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或多或少都有“敏感”的人,谁和Ta在一起,都要小心翼翼,久而久之,相处很累,因为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因为什么,情绪激起不得消散。想来,他们自己也会觉得辛苦,没有人,能在负面情绪里待很久,也没有人,喜欢在循环往复的情绪圈里。那些无限“瞎想”的自己啊,怎么才能停下来。
生活中的我们,要拒绝过度敏感,也要拒绝“低敏感度”。
那个“该来的怎么还不来?不该走的怎么走了?”的段子 ,说的就是这样低敏感度,张口就说,不过大脑的人。
如果说一个人的努力决定着他发展的下限,那敏感度或许决定了人的发展上限,能让人更好地生活着。
说了这么多,就想表达一个观点,“敏感度”是个好东西,那,加强人际敏感度有没有章法可循?
共享卢战卡的九条建议,一起。
①活在对方的世界里,但要给自己留扇门。
②靠历练和环境,让内心强大起来。
③敬畏示弱、谦卑低调。
④自尊、自信、自律,也要有弹性。
⑤敢于认错,也要善于成全和宽恕。
⑥思考,兼顾彼此,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更不要做着无视他人的“表演”。
⑦避免先入为主的自转式回应,最可怕的是把自己放在对方的对立面去自以为是地拆解对方,甚至控制不住好为人师。
⑧尊重事实、有效分辨,不受情绪所控。
⑨养成细审深查、揣摩确认的习惯。
我就说, 敏感度 ,是个有意思的词儿。